成都提升五大兴市战略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http://scbid.com/index.php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19日
项目名称:
成都提升五大兴市战略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
所属地区:-
-
所属行业:-
-
截止时间:-
成都提升五大兴市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刚刚过去的2013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00亿元,成为中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的副省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等均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站在国家新一轮向西开发开放的枢纽点,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成都新的历史方位在哪里?
2月24日至25日,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召开。全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治蓉兴蓉的工作思路和基本方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领先发展”的发展取向,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坚持以“五大兴市战略”为工作抓手,朝着“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奋力前进。全会首次提出了市场化、法治化、现代化、国际化和强化创新驱动“四化一驱动”的改革路线设计。
一直勇立潮头的成都,再次站到深化改革的前沿。
交通先行
大力提升支撑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
近年来,成都市首攻交通、大兴交通,打了一场又一场交通设施建设的硬仗。
今年,成都市新开工5条地铁线。未来的成都,将形成公交、地铁、BRT快速公交、有轨电车“四网合一”的公共交通体系。
2013年5月30日,全国首个快速路和快速公交系统“双快”合一的城市道路———二环路“双快”工程建成通车。
成都正成为欧洲、中东连接中国及东北亚地区的航空中转枢纽,以及面向东南亚的国际航空门户枢纽。
成都作为承接华南华中、联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特别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点,是国家新一轮向西开发开放的枢纽城市。
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交通先行”战略进行了提升。对外交通将加快由“国内交通枢纽”向“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转变,全域交通将由“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向“全域互联互通”转变。成都将进一步建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第五大铁路枢纽和西部公路主枢纽,打造城区和市域两个“半小时交通圈”。
交通先行,塑造了成都的区位新优势,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升级
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
2月27日,总投资67亿元,包括腾讯西南总部、OPPO全国第二运营中心等5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新川创新科技园,除增资项目之外,多个项目均是首次选择西部、落户成都。
至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千亿台阶,突破9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按照最新部署,成都将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实现更具活力、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立城优城
着力塑造宜人成都的城市品质
过去两年来,成都深入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坚持趋利避害,更加注重优化城市功能品质,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天府新区和“北改”建设发展的背后,不是简单的人口分布变化和城市拓展,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也折射出成都推进改革的重要考量: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注重数量规模增加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内涵提升。
关系全市人民“同呼吸共奋斗”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前不久,《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发布,计划利用4年左右时间,以40条重拳出击的综合性措施,力争能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加快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刚性约束的“零容忍”机制,将取消重点生态功能区(市)县GDP考核,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统筹城乡
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13年3月,成都发布《2013—2017年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方案》,被称为成都统筹城乡“升级版”的方略出炉。方案明确提出,将以更宽视野、更高层面、更大力度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将“有机更新”“四态合一”“产城融合”理念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通过改革创新,以产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和以人力资本聚集为显著标志的城镇化在融合发展中不断形成效率高地,推动了成都城市空间、城市产业、城市生态、城市管理和城乡形态的同步转型和升级。
2013年12月,成都出台新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所有劳动者“一视同仁”:只要在成都生活,就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围绕“统筹城乡”战略,成都提出要率先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率先落实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率先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率先形成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争当全国统筹城乡改革的排头兵。
全域开放
广泛汇聚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动能
近年来,成都大力实施“全域开放”战略,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城市经济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2012年4月,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打造的内陆开放性经济战略高地。2013年5月,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成都领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更好地发挥“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成都不辱使命,全域开放硕果累累,目前已与2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经贸关系,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和世界华商大会。国际化的生产环境、政务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大开放促大发展。从成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国际化的开放门户”到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国际化”,成都更加强化产业领域和市域空间的全面开放,既高水平“引进来”,更大胆地“走出去”,深度参与世界城市分工和全球产业合作,打造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中国西部的首选之地。截至去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52家在成都落户。
大开放促大改革。成都正以产业开放、市场开放、合作开放“三个维度”。围绕全方位推进国际化,不断完善全域开放体制机制,以高水平的开放倒逼多领域、深层次的改革,赢得更多资源和市场。
大开放促大合作。以成德同城化合作为新突破,成都充分发挥“首位城市”的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加快把成都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圈;以主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新机遇,加快构建多元化的对外经济合作格局。
“成都———都成”!联动省域、联通全国、联结世界的大开放格局,为“财富之城、成功之都”汇聚起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强大发展动能。
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一个时代的发展跨越,总是伴随着一个时代的强劲鼓点;一个时代的伟大征程,总是回荡着一个时代的激情号角。
作为四川“首位城市”,成都担负着在全川“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的重大使命;作为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成都在成渝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一极;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改革的深水区先行先试更是题中应有之义。改革,成都的步子怎么迈,备受关注。
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吹响了成都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下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军令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都方略。全会贯彻中央、四川省委精神,把握时代发展方位,紧扣成都自身实际,凝聚各方共识合力,绘制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六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并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作出了部署。以此次全会为标志,成都进入高举深化改革大旗、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的重要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成为成都发展总揽。
推进改革创新,就是要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发展问题的总钥匙,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通过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发展内生动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释放制度红利。推进转型升级,就是要按照中央和四川省委的重大要求,推进五个方面的转型升级。
方向已经明确,路线已经清晰。成都全市人民已经行动起来,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积极投身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时代洪流,高举深化改革大旗,开创转型升级新局面,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贡献成都力量。
系统把握统筹推进
成都绘出改革“时间表”
站在国家新一轮向西开发开放的枢纽点,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成都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肩负四川省“首位城市”发展重任的成都,矢志争当新一轮改革排头兵。
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领先发展”的发展取向,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坚持以交通先行、产业升级、立城优城、统筹城乡、全域开放“五大兴市战略”为工作抓手,朝着“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奋力前进。
成都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布局,统筹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改革,改革“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十分清晰。到2015年,在群众最期盼的改革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7年,在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若干领域走在全国改革前列,努力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城市。
改革之举在成都接踵而至:2月27日,成都出台31项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教、科、文、卫等公共领域将向民营经济开放;3月3日,成都市民李莹领到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启动后的首张营业执照。
不久前,成都市纪委出台了一项规定:党纪政纪处分,将在所在部门或单位甚至局域网上进行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公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成都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
成都完善民生制度安排,创新就业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教育综合配套改革、医药卫生计生体制改革。
在天府新区的规划之初,规划建设者们就施行“反规划法”,先将不能逾越的生态保护区划定,在规划设计业界引起强烈反响。成都提出了破坏生态红线“零容忍”改革举措,拟设立“环保警察”,进一步探索加强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成都正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快构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来源: 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