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软着陆”通道 三季度或触底反弹
http://scbid.com/index.php
发布日期:2012年07月30日
项目名称:
中国经济进入“软着陆”通道 三季度或触底反弹
-
所属地区:-
-
所属行业:-
-
截止时间:-
7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创5个月以来的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认为中国正在“软着陆”、国家统计局方面表示经济将在三季度触底反弹……在经济增速“破八”之后,七月末的中国经济接连出现了利好消息,仿佛愁云惨雾的缝隙露出些微光亮,然而扫去经济阴霾更需要踏实的努力与冷静的决策。
潘建成:中国经济第三季度触底反弹
昨天,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经济可能会在第三季度见底,下半年经济增速将较上半年有所提高。
潘建成在某论坛上称,中国的消费增速事实上被低估。他还指出,零售额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消费情况,因为目前服务性消费比重很大。
潘建成表示,他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将“适度”放松,其中包括几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但他指出,中国央行在降息方面可能会更加谨慎。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7.6%。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为7.8%。上半年零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4.4%。
潘建成表示,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下半年中国企业接获大量订单,这对国内经济而言是一个积极信号。他还称,企业最担心的问题并不是需求,而是正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
IMF:中国经济正在实现“软着陆”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4日表示,尽管全球经济风险日益加剧,但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实现“软着陆”,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8.0%,中国政府也已经准备好在必要时刻全力应对外部环境恶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结束了与中国的“第四条款磋商”并在当天发布磋商报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今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0%,明年增速将提升至8.5%,比该组织今年4月份的预测值分别下调了0.2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
受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和发达国家需求下滑等因素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近期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下调了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值,其中今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3.5%,比4月份的预测值微降了0.1个百分点,明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9%,比此前的预测值下调了0.2个百分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执行董事们对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对世界需求的重要拉动作用表示赞赏。他们同时指出,下一阶段中国决策者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实现经济软着陆,同时加快改革,使经济增长更加均衡和可持续。
对于中国经济增速近期出现放缓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旨在将经济增长放慢至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速度,并继续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2012年的财政政策旨在平衡过去的刺激政策消退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为增长放缓的经济提供支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执董们认为,中国已经准备好在必要的时候全力应对外部环境的恶化,尤其是通过财政政策举措。他们鼓励中国政府引导财政改革刺激私人消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受食品价格下降影响,中国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如果农产品供应不受到进一步冲击,今年中国的通胀率预计将维持在3.0%至3.5%的范围内,2013年的通胀率预计将维持在2.5%至3%之间。
磋商报告指出,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从2007年峰值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下降到去年的2.8%,反映出外部失衡状况已有大幅改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下降对全球经济有积极的溢出效应,未来将实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目标是转向更平衡、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这将显著提高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为强劲、可持续和平衡的全球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半月谈网/记者蒋旭峰樊宇)
7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创5个月新高
汇丰银行2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9.5,创下5个月以来最高,制造业产出指数初值为51.2,较6月份49.3的水平上升,创9个月最高。
分项来看,7月制造业产出转向扩张,新订单萎缩减速,新出口订单萎缩减速;就业萎缩加速;积压工作转向扩张;出厂价格和投入价格下降减速;采购库存萎缩减速,成品库存转向萎缩;采购数量转向扩张;供应商供货时间转向拖延。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认为,7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初值温和回升到5个月以来的最高值,表明前期的宽松措施开始产生效果。然而该数值仍然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表明总需求仍然乏力而就业压力增大。这需要政策加大宽松力度以支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相信快速回落的通货膨胀率为实施更为宽松的政策创造了空间,而随着宽松政策全面产生效力,经济增长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得以明显好转。
汇丰报告显示,本次调查数据收集时间为7月11-20日。初值数据以每月PMI调查总样本量的85%-90%为依据。(中国证券报,记者杨博)
GDP增速“破八”之后
切实稳增长 还要“固本强基”
7月13日,2012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二季度较去年同期增长7.6%,上半年GDP较去年同期增长7.8%。专家认为,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全面减速造成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短期来看,我国需要推进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鼓励合理、适度的投资;长期来看,我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增长,应深入推进财税、金融、收入分配制度等各项改革,从而实现社会资源公平、有效配置,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
“稳增长”任务艰巨
此番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全面减速,给宏观调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出口下滑对中国经济的打击最为明显。上半年,进出口同比增长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7.8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随着欧债危机的发酵,美国、日本经济复苏乏力,今年出口形势十分严峻。与前两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4.7%、22.5%的增长相比,我国将面临本轮经济下行以来最大的出口压力。
投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20.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6.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3个百分点。
在消费方面中国经济的表现可谓有喜有忧。可喜的是,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4%;同时,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6.1%,为扩大内需提供了空间。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6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2%,创下自2010年1月以来新低,这虽然意味着通胀预期得到了有效管理,但也凸显了消费需求不足的现实。
理性看待经济增速放缓
宗良认为,经济增速放缓本身并不可怕,对经济增速放缓的事实需理性看待。
首先,经济中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此番经济增速放缓,既是外需不振导致,也有政府主动进行房地产调控、推行节能减排政策等的因素。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7月13日表示,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7.8%的增速高于年初制定的7.5%的预期目标,而且主要经济指标也仍运行在适度较快增长区间。
其次,中国经济将告别以往每年9%~10%的高速增长阶段,转而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未来,每年7%~8%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十分正常。
宗良表示,随着人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以粗放型投资、大规模出口带动的高速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未来中国将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模式将逐步过渡到内需推动、低能耗、高效率型。
盛来运于7月13日回答记者问题时表示,7%~8%的发展速度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处理好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
第三,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经济增长放缓暴露出的深层结构性问题,并下大力气解决,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活力。
宗良表示,外需疲软直接暴露了中国经济的深层问题。此前,中国经济依靠强劲的出口带动国内投资、就业的增长,现在外部经济不振,亟须提振内需,然而,由于面临城乡发展失衡、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内需活力一直未得到有效释放。
调控需要新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认为,尽管经济面临下行风险,但此番宏观调控需要有与以往不同的新思路,不能像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那样全力推行鼓励出口、投资的政策,也不应该像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那样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以防留下高通胀、地方融资平台迅速膨胀等后遗症。
“新思路就是不提倡粗放型投资,而是支持合理的投资;在实施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同时,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释放内需活力。”王晋斌表示。
王晋斌特别指出,“稳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一环。政府应鼓励企业在当前有发展需求的领域、地域投资,比如,中国的铁路、教育、卫生方面仍有较为旺盛的投资需求,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
“稳投资与调结构并不矛盾,合理的投资可以带动经济增长,还可以为调结构打下基础。”他表示。
温家宝总理在7月9日、10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为“稳投资”指明了道路。他表示,在促进投资当中,非常紧要的是要注重投向、注重结构、注重质量和效益,要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科学发展。要重视对新技术研发和新兴产业的支持。
坚持结构调整 推动可持续增长
专家指出,推进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还要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积极推进各项改革,释放消费活力。
王晋斌表示,要扩大内需,关键是要做好三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花钱的安全感;积极推动产品创新,创造市场需求。而要做到这三点,都需要结构调整作为有力支撑。
首先,提升收入水平,就要改善收入分配的结构,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尤其要重视农民增收;其次,增强居民花钱的安全感,就要相应增加政府的民生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民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第三,推动产品创新,就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减轻企业负担。
由于直接关系资金在社会体系中的配置,金融改革也是经济结构调整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我国在开展温州、深圳前海等金融改革试点的同时,也需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覆盖面更广的整体性改革。
“总之,发展速度‘一俊遮百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需要推动一系列的深层次改革,固本强基,实现更健康的经济增长,为将来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王晋斌表示。(《半月谈》2012年第14期,记者 王晓洁)
来源:半月谈
潘建成:中国经济第三季度触底反弹
昨天,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经济可能会在第三季度见底,下半年经济增速将较上半年有所提高。
潘建成在某论坛上称,中国的消费增速事实上被低估。他还指出,零售额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消费情况,因为目前服务性消费比重很大。
潘建成表示,他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将“适度”放松,其中包括几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但他指出,中国央行在降息方面可能会更加谨慎。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7.6%。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为7.8%。上半年零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4.4%。
潘建成表示,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下半年中国企业接获大量订单,这对国内经济而言是一个积极信号。他还称,企业最担心的问题并不是需求,而是正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
IMF:中国经济正在实现“软着陆”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4日表示,尽管全球经济风险日益加剧,但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实现“软着陆”,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8.0%,中国政府也已经准备好在必要时刻全力应对外部环境恶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结束了与中国的“第四条款磋商”并在当天发布磋商报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今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0%,明年增速将提升至8.5%,比该组织今年4月份的预测值分别下调了0.2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
受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和发达国家需求下滑等因素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近期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下调了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值,其中今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3.5%,比4月份的预测值微降了0.1个百分点,明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9%,比此前的预测值下调了0.2个百分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执行董事们对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对世界需求的重要拉动作用表示赞赏。他们同时指出,下一阶段中国决策者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实现经济软着陆,同时加快改革,使经济增长更加均衡和可持续。
对于中国经济增速近期出现放缓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旨在将经济增长放慢至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速度,并继续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2012年的财政政策旨在平衡过去的刺激政策消退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为增长放缓的经济提供支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执董们认为,中国已经准备好在必要的时候全力应对外部环境的恶化,尤其是通过财政政策举措。他们鼓励中国政府引导财政改革刺激私人消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受食品价格下降影响,中国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如果农产品供应不受到进一步冲击,今年中国的通胀率预计将维持在3.0%至3.5%的范围内,2013年的通胀率预计将维持在2.5%至3%之间。
磋商报告指出,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从2007年峰值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下降到去年的2.8%,反映出外部失衡状况已有大幅改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下降对全球经济有积极的溢出效应,未来将实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目标是转向更平衡、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这将显著提高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为强劲、可持续和平衡的全球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半月谈网/记者蒋旭峰樊宇)
7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创5个月新高
汇丰银行2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9.5,创下5个月以来最高,制造业产出指数初值为51.2,较6月份49.3的水平上升,创9个月最高。
分项来看,7月制造业产出转向扩张,新订单萎缩减速,新出口订单萎缩减速;就业萎缩加速;积压工作转向扩张;出厂价格和投入价格下降减速;采购库存萎缩减速,成品库存转向萎缩;采购数量转向扩张;供应商供货时间转向拖延。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认为,7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初值温和回升到5个月以来的最高值,表明前期的宽松措施开始产生效果。然而该数值仍然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表明总需求仍然乏力而就业压力增大。这需要政策加大宽松力度以支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相信快速回落的通货膨胀率为实施更为宽松的政策创造了空间,而随着宽松政策全面产生效力,经济增长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得以明显好转。
汇丰报告显示,本次调查数据收集时间为7月11-20日。初值数据以每月PMI调查总样本量的85%-90%为依据。(中国证券报,记者杨博)
GDP增速“破八”之后
切实稳增长 还要“固本强基”
7月13日,2012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二季度较去年同期增长7.6%,上半年GDP较去年同期增长7.8%。专家认为,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全面减速造成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短期来看,我国需要推进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鼓励合理、适度的投资;长期来看,我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增长,应深入推进财税、金融、收入分配制度等各项改革,从而实现社会资源公平、有效配置,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
“稳增长”任务艰巨
此番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全面减速,给宏观调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出口下滑对中国经济的打击最为明显。上半年,进出口同比增长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7.8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随着欧债危机的发酵,美国、日本经济复苏乏力,今年出口形势十分严峻。与前两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4.7%、22.5%的增长相比,我国将面临本轮经济下行以来最大的出口压力。
投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20.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6.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3个百分点。
在消费方面中国经济的表现可谓有喜有忧。可喜的是,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4%;同时,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6.1%,为扩大内需提供了空间。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6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2%,创下自2010年1月以来新低,这虽然意味着通胀预期得到了有效管理,但也凸显了消费需求不足的现实。
理性看待经济增速放缓
宗良认为,经济增速放缓本身并不可怕,对经济增速放缓的事实需理性看待。
首先,经济中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此番经济增速放缓,既是外需不振导致,也有政府主动进行房地产调控、推行节能减排政策等的因素。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7月13日表示,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7.8%的增速高于年初制定的7.5%的预期目标,而且主要经济指标也仍运行在适度较快增长区间。
其次,中国经济将告别以往每年9%~10%的高速增长阶段,转而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未来,每年7%~8%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十分正常。
宗良表示,随着人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以粗放型投资、大规模出口带动的高速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未来中国将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模式将逐步过渡到内需推动、低能耗、高效率型。
盛来运于7月13日回答记者问题时表示,7%~8%的发展速度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处理好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
第三,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经济增长放缓暴露出的深层结构性问题,并下大力气解决,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活力。
宗良表示,外需疲软直接暴露了中国经济的深层问题。此前,中国经济依靠强劲的出口带动国内投资、就业的增长,现在外部经济不振,亟须提振内需,然而,由于面临城乡发展失衡、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内需活力一直未得到有效释放。
调控需要新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认为,尽管经济面临下行风险,但此番宏观调控需要有与以往不同的新思路,不能像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那样全力推行鼓励出口、投资的政策,也不应该像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那样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以防留下高通胀、地方融资平台迅速膨胀等后遗症。
“新思路就是不提倡粗放型投资,而是支持合理的投资;在实施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同时,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释放内需活力。”王晋斌表示。
王晋斌特别指出,“稳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一环。政府应鼓励企业在当前有发展需求的领域、地域投资,比如,中国的铁路、教育、卫生方面仍有较为旺盛的投资需求,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
“稳投资与调结构并不矛盾,合理的投资可以带动经济增长,还可以为调结构打下基础。”他表示。
温家宝总理在7月9日、10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为“稳投资”指明了道路。他表示,在促进投资当中,非常紧要的是要注重投向、注重结构、注重质量和效益,要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科学发展。要重视对新技术研发和新兴产业的支持。
坚持结构调整 推动可持续增长
专家指出,推进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还要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积极推进各项改革,释放消费活力。
王晋斌表示,要扩大内需,关键是要做好三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花钱的安全感;积极推动产品创新,创造市场需求。而要做到这三点,都需要结构调整作为有力支撑。
首先,提升收入水平,就要改善收入分配的结构,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尤其要重视农民增收;其次,增强居民花钱的安全感,就要相应增加政府的民生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民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第三,推动产品创新,就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减轻企业负担。
由于直接关系资金在社会体系中的配置,金融改革也是经济结构调整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我国在开展温州、深圳前海等金融改革试点的同时,也需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覆盖面更广的整体性改革。
“总之,发展速度‘一俊遮百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需要推动一系列的深层次改革,固本强基,实现更健康的经济增长,为将来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王晋斌表示。(《半月谈》2012年第14期,记者 王晓洁)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