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中国经济未来5年潜力何在?
http://scbid.com/index.php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18日
项目名称:
视点:中国经济未来5年潜力何在?
-
所属地区:-
-
所属行业:-
-
截止时间:2011-09-1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对这个判断,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明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如果说发展方式转型是中国经济的主题,那么“十二五”将是实现转型的关键5年。总体上,“十二五”仍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经济可以大有作为的5年;但就决策层而言,应更多关注转型之紧迫及转型之艰难,从而需要非凡的勇气与魄力来推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使转型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国内形势看,“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较快的发展。一是劳动力优势。尽管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但“十二五”期间,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仍不会消失。二是资本优势。未来5年高储蓄的局面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仍然有充裕的资本供给。三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为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如果说过去30年,工业化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那么“十二五”以及未来的更长时间,城市化将是主力。四是市场化不断推进,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会使经济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从国际形势看,尽管遭遇到金融危机,全球化的发展出现曲折,但全球化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值得重视的是,由于受到危机冲击,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呈现出不同步的情况,二者的相对力量也在发生变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按购买力平价,到2014年,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产出的比重将首次超过发达经济体。这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那就是,中国可以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治理与区域性的合作,参与全球游戏规则的制定。与之相应地,中国可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逐步改变全球的货币体系,这些无疑都给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们该如何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
首先,政府要转型,特别是要减弱增长过程中的政府性驱动。政府转型是指要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当前来讲,紧迫的任务是要减弱增长过程中的政府性驱动。首先,政府性驱动不利于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对国有经济或地方政府的依赖尽管直接效果明显,但会带来财政风险。因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地方政府的负债风险,最终都由中央财政承担。比如这次的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第三,政府性驱动还会致使经济结构进一步扭曲,出现效率不高,寻租腐败等问题。
其次,改变政绩评价体系。目前对于政府的政绩考核,主要还是经济指标,特别是GDP增长率。尽管加上节能减排指标,但还不足以对地方政府行为形成约束。值得指出的是,即便中央一直强调科学发展、经济转型,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竞争中又面临着“速度不减,指标不降,排名不跌”的挑战,使实质性的转型很难推进。因此,只有弱化经济增长指标,考虑更多的社会性指标(比如居民收入增长率,就业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环保水平等),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政绩评价体系,从而转变地方政府行为。
第三,更加注重发挥价格、财税机制的作用。发展方式转型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在掌握大方向的同时,要注重发挥价格信号与财税激励的作用。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逐步增加直接税的比重,才会使地方上不会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只有理顺中央地方财政关系,使地方财政有新的支撑,缓解地方财力、事权不匹配的问题,才不会出现地方单纯依赖土地财政、畸形发展房地产的问题。另外从根本上,只有打破垄断,促进竞争,价格信号才可能更加准确,从而更好地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供给的效率。
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改革来实现或保障。所以,“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变危机为改革的重要契机。关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与答案都有了,现在需要的是非凡的勇气与魄力!(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从国内形势看,“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较快的发展。一是劳动力优势。尽管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但“十二五”期间,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仍不会消失。二是资本优势。未来5年高储蓄的局面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仍然有充裕的资本供给。三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为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如果说过去30年,工业化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那么“十二五”以及未来的更长时间,城市化将是主力。四是市场化不断推进,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会使经济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从国际形势看,尽管遭遇到金融危机,全球化的发展出现曲折,但全球化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值得重视的是,由于受到危机冲击,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呈现出不同步的情况,二者的相对力量也在发生变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按购买力平价,到2014年,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产出的比重将首次超过发达经济体。这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那就是,中国可以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治理与区域性的合作,参与全球游戏规则的制定。与之相应地,中国可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逐步改变全球的货币体系,这些无疑都给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们该如何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
首先,政府要转型,特别是要减弱增长过程中的政府性驱动。政府转型是指要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当前来讲,紧迫的任务是要减弱增长过程中的政府性驱动。首先,政府性驱动不利于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对国有经济或地方政府的依赖尽管直接效果明显,但会带来财政风险。因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地方政府的负债风险,最终都由中央财政承担。比如这次的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第三,政府性驱动还会致使经济结构进一步扭曲,出现效率不高,寻租腐败等问题。
其次,改变政绩评价体系。目前对于政府的政绩考核,主要还是经济指标,特别是GDP增长率。尽管加上节能减排指标,但还不足以对地方政府行为形成约束。值得指出的是,即便中央一直强调科学发展、经济转型,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竞争中又面临着“速度不减,指标不降,排名不跌”的挑战,使实质性的转型很难推进。因此,只有弱化经济增长指标,考虑更多的社会性指标(比如居民收入增长率,就业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环保水平等),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政绩评价体系,从而转变地方政府行为。
第三,更加注重发挥价格、财税机制的作用。发展方式转型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在掌握大方向的同时,要注重发挥价格信号与财税激励的作用。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逐步增加直接税的比重,才会使地方上不会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只有理顺中央地方财政关系,使地方财政有新的支撑,缓解地方财力、事权不匹配的问题,才不会出现地方单纯依赖土地财政、畸形发展房地产的问题。另外从根本上,只有打破垄断,促进竞争,价格信号才可能更加准确,从而更好地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供给的效率。
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改革来实现或保障。所以,“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变危机为改革的重要契机。关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与答案都有了,现在需要的是非凡的勇气与魄力!(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