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物价:4.4%——透视CPI再创新高
http://scbid.com/index.php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15日
项目名称:
聚焦物价:4.4%——透视CPI再创新高
-
所属地区:-
-
所属行业:-
-
截止时间:2011-09-10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CPI同比上涨4.4%,创下25个月来新高——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动,已经使得11日发布的10月份CPI数据没有悬念。
早先预计四季度会有所回落的CPI,走势与人们的期待正相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的?应该怎样应对?
月度CPI突破4% 农产品继续领涨
在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的带动下,1至10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了3.0%,触及年初提出的3%左右的“警戒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分析指出,10月份4.4个百分点的CPI涨幅中,新涨价因素占到3.0个百分点,是主要推手。在新涨价因素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上涨“贡献”了74%;居住类价格上涨4.9%,“贡献”了16.6%。
10月份本是收获季节,但蔬菜价格同比却上涨31%,水果价格上涨17.7%。盛来运分析,由于部分国家干旱造成粮食减产,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价格产生了影响。海南是重要的蔬菜供给地,海南洪灾对蔬菜价格产生了影响。此外,原材料特别是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直接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尤其是在三季度以后,国外货币的流动性进一步推升了价格。
此前有一种比较乐观的看法,认为去年物价前低后高造成的翘尾因素在今年六七月份达到峰值后,物价就会下行,然而事与愿违。
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坦承,年初国家制定的物价目标是3%左右,原来预计四季度的形势可能会好一些,实现全年的目标没什么问题,但现在看来,今年的CPI估计会比3%要稍微高一些,价格形势比我们想象得要严峻一些。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分析,随着灾害性天气逐步减少,年内通胀压力或已见顶,后两月CPI将有所放缓。不过,未来国际货币泛滥和国内流动性短期难以快速收紧,CPI可能在今年底明年初有所回落后再度上行。
成本上升成“推手”货币超发成“温床”
新世纪以来国内两次物价高涨(2004年和2007年)都与经济偏热紧密相关。如今经济增速在放缓,而CPI在走高,推动CPI连续走高的背后因素究竟是什么?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分析,当前的物价上涨有四个原因: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临时性因素,比如灾害天气导致蔬菜价格上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产品成本和需求都在上升;热钱炒作因素。
“农产品价格上涨,有游资投机炒作的成分,但成本上升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分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长期趋势。
“这一轮宽松货币后,很多国家都出现大宗产品资本化情况,导致许多产品价格像击鼓传花似的轮次涨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提醒,大量货币流动性导致通胀预期不断上升,这值得警惕。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如同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一样,宽松货币政策在发挥刺激经济作用的同时,累积的副作用特别是对物价的推升如今开始显现。
就国内而言,自2008年应对危机以来,粗略估算我国银行体系已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超过1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已接近70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
就国际上看,美联储本月初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此举将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国际大宗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扬,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热钱流入压力不断加大。
通胀压力凸显 调控期待加力
“目前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加大,宏观调控的压力也在加大,实现全年价格调控目标必须付出更大努力。”盛来运直言。
目前的CPI涨幅虽然不断创下新高,但总体上看仍在可控范围内。记者从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我国粮食、食用油、猪肉等重要商品储备均比较充足,国家具备平抑物价的物质基础,也具有调控物价的丰富经验。
此外,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周望军表示,宽裕的流动性对物价上涨造成压力有个释放的过程,调控的目标是把物价的涨幅控制在居民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一就是发展生产,第二是保障供应,第三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补贴,第四加强监管防止游资炒作。
专家们普遍认为,从10月份数据看,中国工业增速比较平稳,投资也处于较高位置,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已可基本打消。
在过去一个月,央行一次加息、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日前表示,非常时期的非常规政策已经完成使命,中国应逐步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
尽管国内货币政策正向常态回归,但已经释放出来的超量流动性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仍有滞后效应,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外部增大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管理好通胀预期的任务更加凸显。
“虽然现在经济增速放缓,但更多是基数原因。现在看来,经济增长问题不大,控制通胀更为重要。”张晓晶强调。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说,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居民生活影响明显。因此从长期看,抑制通胀还是要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制度措施。“合理的收入水平和完善的社保体系,才能增强居民抵抗通胀风险能力。”
来源:新华社
早先预计四季度会有所回落的CPI,走势与人们的期待正相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的?应该怎样应对?
月度CPI突破4% 农产品继续领涨
在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的带动下,1至10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了3.0%,触及年初提出的3%左右的“警戒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分析指出,10月份4.4个百分点的CPI涨幅中,新涨价因素占到3.0个百分点,是主要推手。在新涨价因素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上涨“贡献”了74%;居住类价格上涨4.9%,“贡献”了16.6%。
10月份本是收获季节,但蔬菜价格同比却上涨31%,水果价格上涨17.7%。盛来运分析,由于部分国家干旱造成粮食减产,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价格产生了影响。海南是重要的蔬菜供给地,海南洪灾对蔬菜价格产生了影响。此外,原材料特别是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直接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尤其是在三季度以后,国外货币的流动性进一步推升了价格。
此前有一种比较乐观的看法,认为去年物价前低后高造成的翘尾因素在今年六七月份达到峰值后,物价就会下行,然而事与愿违。
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坦承,年初国家制定的物价目标是3%左右,原来预计四季度的形势可能会好一些,实现全年的目标没什么问题,但现在看来,今年的CPI估计会比3%要稍微高一些,价格形势比我们想象得要严峻一些。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分析,随着灾害性天气逐步减少,年内通胀压力或已见顶,后两月CPI将有所放缓。不过,未来国际货币泛滥和国内流动性短期难以快速收紧,CPI可能在今年底明年初有所回落后再度上行。
成本上升成“推手”货币超发成“温床”
新世纪以来国内两次物价高涨(2004年和2007年)都与经济偏热紧密相关。如今经济增速在放缓,而CPI在走高,推动CPI连续走高的背后因素究竟是什么?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分析,当前的物价上涨有四个原因: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临时性因素,比如灾害天气导致蔬菜价格上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产品成本和需求都在上升;热钱炒作因素。
“农产品价格上涨,有游资投机炒作的成分,但成本上升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分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长期趋势。
“这一轮宽松货币后,很多国家都出现大宗产品资本化情况,导致许多产品价格像击鼓传花似的轮次涨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提醒,大量货币流动性导致通胀预期不断上升,这值得警惕。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如同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一样,宽松货币政策在发挥刺激经济作用的同时,累积的副作用特别是对物价的推升如今开始显现。
就国内而言,自2008年应对危机以来,粗略估算我国银行体系已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超过1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已接近70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
就国际上看,美联储本月初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此举将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国际大宗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扬,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热钱流入压力不断加大。
通胀压力凸显 调控期待加力
“目前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加大,宏观调控的压力也在加大,实现全年价格调控目标必须付出更大努力。”盛来运直言。
目前的CPI涨幅虽然不断创下新高,但总体上看仍在可控范围内。记者从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我国粮食、食用油、猪肉等重要商品储备均比较充足,国家具备平抑物价的物质基础,也具有调控物价的丰富经验。
此外,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周望军表示,宽裕的流动性对物价上涨造成压力有个释放的过程,调控的目标是把物价的涨幅控制在居民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一就是发展生产,第二是保障供应,第三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补贴,第四加强监管防止游资炒作。
专家们普遍认为,从10月份数据看,中国工业增速比较平稳,投资也处于较高位置,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已可基本打消。
在过去一个月,央行一次加息、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日前表示,非常时期的非常规政策已经完成使命,中国应逐步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
尽管国内货币政策正向常态回归,但已经释放出来的超量流动性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仍有滞后效应,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外部增大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管理好通胀预期的任务更加凸显。
“虽然现在经济增速放缓,但更多是基数原因。现在看来,经济增长问题不大,控制通胀更为重要。”张晓晶强调。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说,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居民生活影响明显。因此从长期看,抑制通胀还是要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制度措施。“合理的收入水平和完善的社保体系,才能增强居民抵抗通胀风险能力。”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