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 成都成为西部发展引擎
http://scbid.com/index.php
发布日期:2010年09月02日
项目名称:
10年 成都成为西部发展引擎
-
所属地区:-
-
所属行业:-
-
截止时间:2011-09-10
10年前,当我们踏进新世纪之际,占我国国土面积71.4%的西部吹响了大开发的号角。
在过去的10年,西部大开发最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而成都则是西部大开发的引擎。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访时就充分肯定了成都对西部的辐射带动作用——成都堪称“西部之心”,“因为它的发展除了能够使本地区进一步壮大之外,更大的作用是对西部更广大的地区进行辐射和带动。
深圳、上海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拉动珠三角、长三角两大区域,创造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很多人期望,地处大陆腹地的成都,能像深圳、上海一样,借用其在西部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带领中国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10年后的今天,这一期望成为事实。如今的成都,已成为集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于一身,融西部金融中心、商贸和物流中心及科技中心为一体的“西部之心”,并已逐渐成为中国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综合交通枢纽
成都开启了快铁时代
去年11月19日,成都双流机场成为中西部机场中旅客吞吐量首个迈入2000万人次的机场,其时,航空港的年吞吐量和国际航线数量名列西部第一,全国第五。
生活在成都的人们发现,这10年中,公路越来越宽阔,公共交通越来越发达,成都在西部最早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铁路网不仅四通八达,成都还获得了西部第一张地铁“准生证”,地铁一号线将在本月正式试运行。
10年交通大发展,10年成都换新颜。如今的成都早已成为西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五。
今年5月,全国第一条市域城际铁路、西南地区第一条客运专线铁路——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灌快铁)正式开通,成都开启了快铁时代。未来3~5年,以成都为核心的时速200~350公里的10余条进出川高速铁路,将形成成都至贵阳、兰州、昆明、西安、武汉4小时交通圈,成都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8小时交通圈。
中国也将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国家级枢纽机场和以成都、沈阳、乌鲁木齐、西安、昆明、武汉为国内地区级枢纽机场的航线网络,成都居国内地区级枢纽机场之首。
而高速公路枢纽,将从现有的“1环+8射”提升为“2环+12射”,形成辐射省内各经济区,连接周边省区市的高速公路网络。
科技中心
科技竞争力稳居西部第一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成都也是西部地区的科技中心。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显示,成都市科技竞争力在294个城市中排在第9位,居西部第一。成都高新区也成功进入中国国家高新区的“第一方阵”,目前在科技部综合排名中位列56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三位,稳居中西部第一。
强大的科研力量和创业环境给予了成都科技强有力的支撑。成都目前拥有电子科大、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42所,重点研究院所70余个,企业技术中心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共3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同时,还拥有两院院士33人,专业技术人才近80万人。
此外,成都还拥有新标准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2家,核心专业园区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已成为国内环境最佳、单体面积最大、公共服务体系最完善的信息产业专业园区。去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433亿元,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6.45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仅次于深圳、广州。
通信枢纽
第四个国家级通信枢纽
去年,集科学计算、工程计算及商业计算于一体的成都云计算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200万亿次/秒计算能力扩容工程完成后,将成为国内领先、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云计算基地。
云计算中心的建立是对成都建设西部通信枢纽的又一次巨大推动。根据成都西部通信枢纽建设规划,在巩固西南地区通信枢纽地位的基础上,成都将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打造八大中心、建设三大基地,将成都建设成为汇聚西部、服务全国和沟通世界的国家级通信枢纽。其中,云计算中心就是规划建设的八大中心之一。
其实,历经10年发展,成都早已是西部的通信枢纽,通信整体水平一直雄踞西部第一、全国第四。而成都正在建设的国家级通信枢纽,也是国内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通信枢纽。成都移动总体规模、运营能力则持续保持省会城市第二、中西部第一、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的地位。
商贸和物流中心
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近两千亿
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又因为物产丰饶、气候宜人的先天条件,成为以美食、休闲和历史文化为代表的明星城市。
成都整体竞争实力较强、流通规模大、流通效率高、服务便利性好、货源辐射力强、餐饮业发达,商业网点密度、物流园区种类位居西部第一,也是西部名副其实的商贸和物流中心。
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两千亿元,增幅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美国零售业权威杂志《STORES》发布的“2010年全球零售250强”中有15家进入成都,在中西部地区名列第一。同时,在西部,成都还是被授予“中国会展名城”称号的唯一城市。在2008年、2009年中国国际物流节上,成都连续两次荣获“物流中心城市杰出成就奖”。
金融中心
中国外资金融“第四城”
金融方面,成都依旧是中西部城市的领跑者。
经过10年的发展,成都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金融市场规模最大的城市,是名副其实的西部金融中心。
其中,成都外资银行、外资保险机构数量中西部第一,已经成为中国外资金融“第四城”。成都金融后台中心已有13家金融机构落户,数量全国第一。成都上市公司总数在中西部地区位居第一,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中西部第一。
2009年,成都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94.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1%,金融业初步成为成都市的支柱产业。今年一季度末,成都存款余额是1.33万亿元,贷款余额是1.07万亿元,在中西部城市中存贷款余额处于第一位。而从证券交易量来讲,成都的交易量是2.87万亿元,是中西部城市最高的,比第二位多1.2万亿元。
根据《成都市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年)》,到2012年,成都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全市金融机构数量达到200家、金融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成都将成为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
成都领跑西部 历史的必然选择
过去10年,有着“两枢纽、三中心”的支撑,靠着“复合城市化、要素市场化、城乡一体化”的 “三轴”和 “全城谋划”“全域统筹”“全球定位”的阶梯式发展,成都一跃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被誉为西部最具潜力的增长极,经济总量在西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从2000年开始,经济年均增速位于西部省会城市之首。
对比2000年和2009年,成都自身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也都成倍地增长。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是2000年1156.8亿元的3.9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5.9亿元,是2000年475.9亿元的8.5倍,从2001年开始连续9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达25.4%。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9.9亿元,是2000年554.2亿元的3.5倍,年均增速达14.6%。2000~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7.7亿元快速增长到1477.1亿元,增长6.1倍,年均增速达21%。
……
为何在短短的10年间,成都就变成了中西部综合竞争力最强、人居环境最佳、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著名策划人王志纲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成都借助了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二是成都靠自身科学的决策和正确的战略。他说,“思路决定出路”,在发展中,成都找到了自身的定位,找到了核心竞争力,找到了差异化的独特发展之路。而成都历经7年的城乡统筹发展换来的城乡共发展同繁荣的“成都模式”,也将专家们苦思冥想的中国城乡二元发展瓶颈的难题一一破解,这也为西部,乃至全国提供了一个全方位、趟“深水”推进的全景式改革样本。
再次回首中国近30年的发展,如果说深圳、上海作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两大龙头是历史必然选择。那么,地处西南的成都,作为西部大开发引擎的“西部之心”,同样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西部的下一个10年,满怀信心的成都人也将有着更大的抱负,同样也有了更大的责任。
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
来成都工作生活吧!
一年前,大概没有人会想到,逃离“北上广”竟然会成为2010年的网络热词。
尽管这是一种新的生活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夸张说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在一些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白领中兴起的一种思潮:离开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到内地一些更为宜居的城市去燃烧青春吧。
成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目的地。著名商业观察家、图书出版物策划人陆新之就向网友建议:逃离“北上广”,成都是最为理想的选择。“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陆新之说,成都以美食、休闲和历史文化为代表的独特城市魅力,恰恰是中国千城一面的城市之中缺少的,对比“北上广”的浮躁,成都有着自身的后发优势。
除了优美的环境和休闲的生活方式,成都也是一片适合工作和创业的热土。
借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很多国内外企业纷纷从中国沿海城市往内陆城市迁移。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让成都成为众多知名企业青睐的目的地。
而成都商贸业的关联产业,如金融、旅游、会展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则恰恰能为年轻白领们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就业机会。据悉,在成都42所高校中,70%的毕业生都留在了成都工作。与国内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成都人的跳槽率也非常低,员工流动率在5%左右。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大陆)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活动中,调查报告显示,在工作向往度的单项调查中,成都成为外籍人士最希望来此工作城市的第四名。
而另一份来自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比较研究,成都是全国唯一在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得到遏制并呈缩小趋势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为2009年的2.62:1。
随着2007年6月成都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分别由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两大制度构成的、相互转接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体系。到2012年,成都全市将基本实现城乡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参保人数突破1000万人。
连续多年,成都都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来源:成都日报
在过去的10年,西部大开发最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而成都则是西部大开发的引擎。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访时就充分肯定了成都对西部的辐射带动作用——成都堪称“西部之心”,“因为它的发展除了能够使本地区进一步壮大之外,更大的作用是对西部更广大的地区进行辐射和带动。
深圳、上海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拉动珠三角、长三角两大区域,创造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很多人期望,地处大陆腹地的成都,能像深圳、上海一样,借用其在西部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带领中国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10年后的今天,这一期望成为事实。如今的成都,已成为集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于一身,融西部金融中心、商贸和物流中心及科技中心为一体的“西部之心”,并已逐渐成为中国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综合交通枢纽
成都开启了快铁时代
去年11月19日,成都双流机场成为中西部机场中旅客吞吐量首个迈入2000万人次的机场,其时,航空港的年吞吐量和国际航线数量名列西部第一,全国第五。
生活在成都的人们发现,这10年中,公路越来越宽阔,公共交通越来越发达,成都在西部最早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铁路网不仅四通八达,成都还获得了西部第一张地铁“准生证”,地铁一号线将在本月正式试运行。
10年交通大发展,10年成都换新颜。如今的成都早已成为西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五。
今年5月,全国第一条市域城际铁路、西南地区第一条客运专线铁路——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灌快铁)正式开通,成都开启了快铁时代。未来3~5年,以成都为核心的时速200~350公里的10余条进出川高速铁路,将形成成都至贵阳、兰州、昆明、西安、武汉4小时交通圈,成都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8小时交通圈。
中国也将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国家级枢纽机场和以成都、沈阳、乌鲁木齐、西安、昆明、武汉为国内地区级枢纽机场的航线网络,成都居国内地区级枢纽机场之首。
而高速公路枢纽,将从现有的“1环+8射”提升为“2环+12射”,形成辐射省内各经济区,连接周边省区市的高速公路网络。
科技中心
科技竞争力稳居西部第一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成都也是西部地区的科技中心。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显示,成都市科技竞争力在294个城市中排在第9位,居西部第一。成都高新区也成功进入中国国家高新区的“第一方阵”,目前在科技部综合排名中位列56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三位,稳居中西部第一。
强大的科研力量和创业环境给予了成都科技强有力的支撑。成都目前拥有电子科大、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42所,重点研究院所70余个,企业技术中心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共3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同时,还拥有两院院士33人,专业技术人才近80万人。
此外,成都还拥有新标准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2家,核心专业园区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已成为国内环境最佳、单体面积最大、公共服务体系最完善的信息产业专业园区。去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433亿元,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6.45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仅次于深圳、广州。
通信枢纽
第四个国家级通信枢纽
去年,集科学计算、工程计算及商业计算于一体的成都云计算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200万亿次/秒计算能力扩容工程完成后,将成为国内领先、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云计算基地。
云计算中心的建立是对成都建设西部通信枢纽的又一次巨大推动。根据成都西部通信枢纽建设规划,在巩固西南地区通信枢纽地位的基础上,成都将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打造八大中心、建设三大基地,将成都建设成为汇聚西部、服务全国和沟通世界的国家级通信枢纽。其中,云计算中心就是规划建设的八大中心之一。
其实,历经10年发展,成都早已是西部的通信枢纽,通信整体水平一直雄踞西部第一、全国第四。而成都正在建设的国家级通信枢纽,也是国内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通信枢纽。成都移动总体规模、运营能力则持续保持省会城市第二、中西部第一、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的地位。
商贸和物流中心
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近两千亿
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又因为物产丰饶、气候宜人的先天条件,成为以美食、休闲和历史文化为代表的明星城市。
成都整体竞争实力较强、流通规模大、流通效率高、服务便利性好、货源辐射力强、餐饮业发达,商业网点密度、物流园区种类位居西部第一,也是西部名副其实的商贸和物流中心。
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两千亿元,增幅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美国零售业权威杂志《STORES》发布的“2010年全球零售250强”中有15家进入成都,在中西部地区名列第一。同时,在西部,成都还是被授予“中国会展名城”称号的唯一城市。在2008年、2009年中国国际物流节上,成都连续两次荣获“物流中心城市杰出成就奖”。
金融中心
中国外资金融“第四城”
金融方面,成都依旧是中西部城市的领跑者。
经过10年的发展,成都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金融市场规模最大的城市,是名副其实的西部金融中心。
其中,成都外资银行、外资保险机构数量中西部第一,已经成为中国外资金融“第四城”。成都金融后台中心已有13家金融机构落户,数量全国第一。成都上市公司总数在中西部地区位居第一,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中西部第一。
2009年,成都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94.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1%,金融业初步成为成都市的支柱产业。今年一季度末,成都存款余额是1.33万亿元,贷款余额是1.07万亿元,在中西部城市中存贷款余额处于第一位。而从证券交易量来讲,成都的交易量是2.87万亿元,是中西部城市最高的,比第二位多1.2万亿元。
根据《成都市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年)》,到2012年,成都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全市金融机构数量达到200家、金融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成都将成为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
成都领跑西部 历史的必然选择
过去10年,有着“两枢纽、三中心”的支撑,靠着“复合城市化、要素市场化、城乡一体化”的 “三轴”和 “全城谋划”“全域统筹”“全球定位”的阶梯式发展,成都一跃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被誉为西部最具潜力的增长极,经济总量在西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从2000年开始,经济年均增速位于西部省会城市之首。
对比2000年和2009年,成都自身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也都成倍地增长。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是2000年1156.8亿元的3.9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5.9亿元,是2000年475.9亿元的8.5倍,从2001年开始连续9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达25.4%。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9.9亿元,是2000年554.2亿元的3.5倍,年均增速达14.6%。2000~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7.7亿元快速增长到1477.1亿元,增长6.1倍,年均增速达21%。
……
为何在短短的10年间,成都就变成了中西部综合竞争力最强、人居环境最佳、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著名策划人王志纲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成都借助了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二是成都靠自身科学的决策和正确的战略。他说,“思路决定出路”,在发展中,成都找到了自身的定位,找到了核心竞争力,找到了差异化的独特发展之路。而成都历经7年的城乡统筹发展换来的城乡共发展同繁荣的“成都模式”,也将专家们苦思冥想的中国城乡二元发展瓶颈的难题一一破解,这也为西部,乃至全国提供了一个全方位、趟“深水”推进的全景式改革样本。
再次回首中国近30年的发展,如果说深圳、上海作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两大龙头是历史必然选择。那么,地处西南的成都,作为西部大开发引擎的“西部之心”,同样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西部的下一个10年,满怀信心的成都人也将有着更大的抱负,同样也有了更大的责任。
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
来成都工作生活吧!
一年前,大概没有人会想到,逃离“北上广”竟然会成为2010年的网络热词。
尽管这是一种新的生活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夸张说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在一些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白领中兴起的一种思潮:离开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到内地一些更为宜居的城市去燃烧青春吧。
成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目的地。著名商业观察家、图书出版物策划人陆新之就向网友建议:逃离“北上广”,成都是最为理想的选择。“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陆新之说,成都以美食、休闲和历史文化为代表的独特城市魅力,恰恰是中国千城一面的城市之中缺少的,对比“北上广”的浮躁,成都有着自身的后发优势。
除了优美的环境和休闲的生活方式,成都也是一片适合工作和创业的热土。
借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很多国内外企业纷纷从中国沿海城市往内陆城市迁移。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让成都成为众多知名企业青睐的目的地。
而成都商贸业的关联产业,如金融、旅游、会展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则恰恰能为年轻白领们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就业机会。据悉,在成都42所高校中,70%的毕业生都留在了成都工作。与国内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成都人的跳槽率也非常低,员工流动率在5%左右。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大陆)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活动中,调查报告显示,在工作向往度的单项调查中,成都成为外籍人士最希望来此工作城市的第四名。
而另一份来自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比较研究,成都是全国唯一在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得到遏制并呈缩小趋势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为2009年的2.62:1。
随着2007年6月成都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分别由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两大制度构成的、相互转接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体系。到2012年,成都全市将基本实现城乡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参保人数突破1000万人。
连续多年,成都都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