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饮料业巨头可口可乐公司宣布,拟以179.2亿港元的总价收购中国本土企业汇源果汁。这一并购消息在资本市场乃至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引起了强烈反响。消息传出以后,某网站曾进行了一个围绕“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人数达到82.21%。这一起在商业领域里再寻常不过的并购事件,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波澜呢?
民众的反对之声似乎更多的归结于民族情感,不少人反对收购的原因只因为民族品牌被外国人收购太可惜!也有人对此表示无法理解,认为汇源作为一个在国内已经拥有了强势品牌价值的民族企业,突然易主,实在难以理解。
对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笔者并不想过多的评论,但对于收购事件背后所迸发出的“民族情感”,笔者却认为有必要在某些领域里给予宏扬。比如说政府采购领域。中国的政府采购领域需要更多的民族情感的聚集。在这些民族情感的呵护下,中国的民族企业、自主品牌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虽然《政府采购法》早就明确指出,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应该优先购买国货。但挥之不去的“崇洋”情结还是屡屡让国产品牌在家门口败给了外国品牌。难道外国的月亮就真的比中国的圆吗?
很多采购人将购买国外品牌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质量,认为国外品牌质量有保证,国产品牌质量让人不放心,有点儿“摸不着底”。“摸不着底”的言外之意是说产品质量究竟如何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验证。因此,在采购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企业提供“成功案例”、“过往业绩”的条款屡见不鲜。很多企业花费了很大人力、物力开发的新产品,因没有展现性能和质量的平台而得不到验证,被相关采购机构以没有“成功案例”和“良好业绩”为由剥夺投标资格,致使产品丧失了实践的机会。
没有实践机会,就永远没有“成功案例”和“良好业绩”。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我们应该适当地给国货一些展现自我的机会。且不要说国产品牌的质量不一定就没有保证,单就政府采购本身来说,它是商业行为,却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商业采购行为,不能仅仅用物有所值方式计算,要把眼光放远一些,站在更高层面看待政府采购。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比日本汽车历史发展长得多的美国汽车业就曾经寻求政府的强援,迫使日本一度采取自动限制政策。美国还有一部《购买美国产品法》,该法规定,在政府采购项目的国外报价中,如果本国供应商的报价比外国供应商的报价高出不到 6%的幅度,那么,必须优先交给本国供应商采购。
政府采购有时也需要宏扬一下民族气节。我们承认政府采购的商业性,可是在理性商业的背后注入一定的非商业思考又有何妨呢?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