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招投标行为,整顿建筑市场秩序,既是保证当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迫切需要,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围绕如何规范招投标行为,切实整顿市场秩序这个课题,需要研究问题很多,肩负的任务也很重。
违规招投标的主要表现
认真实施招投标工作,对于节约工程投资、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维护和促进公平竞争,遏制腐败和不正之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招投标不规范、弄虚作假,在审查招投标资格确定过程中,难免有许多人为因素,致使建筑市场混乱状况仍十分严重。
特别是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地方保护、行业垄断、暗籍操作、幕后交易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行业和项目单位把本应公开招投标的项目变成了邀请招投标或变相议标;或者名义上公开招投标,实际上仍在搞“暗中指定”;一些招投标代理机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垄断经营、强制服务,严重地损害了招投标的利益;有的行政领导及工作人员直接参与招标、评标、定标全过程,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非法干预项目法人招投标自主权的情况仍有发生,容易造成职责不清,不利于监督和制约;有的抬高进入门槛的办法对外地、外行业、企业加以限制;有的通过直接招投标单位的某些人甚至把工程承发包当作谋取私利的手段,采取暗中打招呼、泄露标底、随意调整评标办法、暗中操纵评标、行贿受贿,相互串标,转包及违法分包等种种方式搞幕后交易。
违规招投标存在的原因
违规招投标的根子到底在哪里?是谁在阻挠《招标投标法》这个“阳光法”的实施?是某些借工程承发包谋取私利的单位和个人,他们搞暗籍操作、幕后交易。更深层次分析,是违背市场经济要求的旧习惯、旧观念在作怪,是不顾国家利益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在作崇。
违规招投标严重地影响了招投标健康有序发展,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破坏了公开竞争的市场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严格整顿和规范招投标行为,切实整顿建筑市场,已到了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地步。
多管齐下治顽症
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规范招投标行为,整顿建筑市场秩序,关系到国家建设资金的安全和效益,关系到工程建设质量,也关系到廉政建设大局。为此,各地方、各部门、各项目单位以及有关方面,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真正把招投标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一要公开竞标采购,杜绝暗箱操作。在投标中要打破地方保护和地域限制,规定凡具备合法资格的法人均可参加公平竞争;同时,要实行招投标过程全程公开,接受全社会和所有投标单位监督,使政府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二要实行说情追究,排除外来干扰。对帮助投标单位说情打招呼、请求关照的单位和党员干部,一律予以登记并追究其责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采购的行政干预和外来影响。
三要加强评标管理,防止平标不公。对每项兑标采购活动,应根据采购额度和采购项目的技术要求,科学制定评分标准,并建立各类专业评委库,现场抽签确定评委名单,按照同价格性能最精,同性能价格最低的办法当场确定中标单位。
四要实行跟踪监督,严惩违约行为。采购合同签定后,纪委监察部门和政府办应对采购双方履行合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跟踪检查,并要实行举报查实奖励制度。对违反履约规定、情节严重的中标单位,应中止合同并给予1至3倍的罚款,真正促使政府采购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