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灾中政府采购应公开透明
http://scbid.com/index.php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27日
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截至6月12日,赈灾善款已累计达到448.51亿元。随着善款总数的不断增加,公众要求透明善款收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杜绝腐败,保障善款“用得其所”,保证政府公信力、公民知情权和依法采购赈灾,各级政府及审计部门、公募基金会、新闻媒体、社会民众都有责任促使赈灾信息公开透明。
为了方便赈灾采购,确保采购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益,财政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汶川地震救灾采购管理的紧急通知》,明确指出在汶川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凡使用财政性资金(含政府部门获得的捐赠资金)进行的采购活动都可以作为紧急采购项目,由采购单位自行以合理的价格向一个或多个供应商直接购买。但事后采购情况必须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而民政部也于6月1日颁布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要求各有关部门将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的和社会捐赠的救灾资金物资按照真实全面、及时快捷、方便群众、有利监督的原则予以公开。
赈灾善款收支的公开透明实际上是与政府采购基本原则相一致的。虽然善款来源于民众、社会团体的捐助和政府财政资金的援助,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提供赈灾产品,满足公众需求。这些赈灾款项的实际运用需通过购买救灾物资,才能最终达到救灾目的。而此购买过程就必须要遵循政府采购公正、公平、公开和透明原则,以保证善款的及时、有效和充分使用。许多地方由此对援助物资实行政府采购,以确保善款善用。因此,如何保证赈灾中政府采购工作的公开透明,这既是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职责,也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政府采购的监督,除政府的监督管理体系外,以新闻媒体为代表的社会舆论监督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新闻媒体的使命就是要使报道“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媒体不仅肩负着公正如实地传递灾情消息,报道灾区实情,击破谣言,召唤民众,凝聚人心的责任,从长远来看还肩负着重建家园,保证善款切实用于救灾的重要责任。这需要作为社会公器的、有良知的新闻媒体主动参与,不间断地对赈灾情况做出及时透明的报道和有效的监督。
我们看到,在地震发生仅17分钟内,新华社就向世界发出了第一条新闻快讯。在12日当天,就有数不清的媒体记者奔向前线,报道灾情。在救灾过程中,媒体不断打破常规,进行不间断的直播,为民众第一时间了解灾区提供了有效渠道。
考虑到救灾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投入,这次善款募集的规模和数目也都是史无前例。如何借此机会,建立一个媒体监督和赈灾信息公开透明的长效机制是一项紧迫而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
来源: 政府采购信息报 余晔
为了方便赈灾采购,确保采购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益,财政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汶川地震救灾采购管理的紧急通知》,明确指出在汶川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凡使用财政性资金(含政府部门获得的捐赠资金)进行的采购活动都可以作为紧急采购项目,由采购单位自行以合理的价格向一个或多个供应商直接购买。但事后采购情况必须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而民政部也于6月1日颁布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要求各有关部门将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的和社会捐赠的救灾资金物资按照真实全面、及时快捷、方便群众、有利监督的原则予以公开。
赈灾善款收支的公开透明实际上是与政府采购基本原则相一致的。虽然善款来源于民众、社会团体的捐助和政府财政资金的援助,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提供赈灾产品,满足公众需求。这些赈灾款项的实际运用需通过购买救灾物资,才能最终达到救灾目的。而此购买过程就必须要遵循政府采购公正、公平、公开和透明原则,以保证善款的及时、有效和充分使用。许多地方由此对援助物资实行政府采购,以确保善款善用。因此,如何保证赈灾中政府采购工作的公开透明,这既是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职责,也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政府采购的监督,除政府的监督管理体系外,以新闻媒体为代表的社会舆论监督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新闻媒体的使命就是要使报道“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媒体不仅肩负着公正如实地传递灾情消息,报道灾区实情,击破谣言,召唤民众,凝聚人心的责任,从长远来看还肩负着重建家园,保证善款切实用于救灾的重要责任。这需要作为社会公器的、有良知的新闻媒体主动参与,不间断地对赈灾情况做出及时透明的报道和有效的监督。
我们看到,在地震发生仅17分钟内,新华社就向世界发出了第一条新闻快讯。在12日当天,就有数不清的媒体记者奔向前线,报道灾情。在救灾过程中,媒体不断打破常规,进行不间断的直播,为民众第一时间了解灾区提供了有效渠道。
考虑到救灾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投入,这次善款募集的规模和数目也都是史无前例。如何借此机会,建立一个媒体监督和赈灾信息公开透明的长效机制是一项紧迫而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
来源: 政府采购信息报 余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