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专家库建设刻不容缓
http://scbid.com/index.php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06日
评标是投标活动中的关键环节。评标专家作为评标工作的主体,其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专业水平都直接影响着评标工作的质量,关系到招标活动能否公平和公正。我国政府采购工作,从开展伊始,就非常注意发挥专家的作用,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政府采购被誉为“阳光采购”,其中就有专家的一份功劳。
随着政府采购事业的飞速发展,实行政府采购的部门和地区越来越多,采购范围日益扩大,采购量迅速飙升,也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专家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专家不够。称得起专家的本来就凤毛麟角,进入政府采购专家库的就更为有限,特别是在一些地级市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评标专家的征集显得较为吃力。
专家不专。政府采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社会公共需要、政府政策、产品知识、采购技术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在实际评标工作过程中,专家很难全面掌握各类采购对象的专门知识。
专家不公。有的评标专家不遵循“公正、诚实和责任感”原则,搞人际标,人情标,严重影响政府采购的质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政府采购虽然发展很快,但起步时间不长,从试点到现在,不过六七年时间,全面铺开更是近两年的事。专家库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为时更短,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二是需求量太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总量日益扩大,采购对象包罗万象,需要方方面面的专家实在太多;三是专家太少,特别是某些领域,专家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大都集中在中心城市,区域分布非常不均,加之这些专家肩负重任,能够抽出时间精力参加政府采购评标工作更加不易;四是专家库建设比较分散和零乱,采购办、采购中心、中介代理机构都有库,都不大;五是现有专家库内的专家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不少地方专家年龄偏大,退休人员占很大比例,年轻专家则相对较少,知识老化问题突出,对新产品、新技术难以把握。一些专家技术上还可以,但对商务知识、法律知识学习不够,评起标来难免带有片面性,既懂技术,又懂法律、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所以,一些地方条件越放越宽,入口把关不严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出现了。从专家的角度讲,因为一个地方某些领域的专家也就是那么几个人,可选择的余地太小,也难以做到真正超脱。进一步加快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评标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作为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专家库,第一步可以省为单位,由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将所属各级各部门的评标专家库实行计算机联网,进而实现全国联网,形成统一的评标专家库,实现资源共享,为跨地区乃至在全国选择评标专家提供服务。
其次,针对各行业、各部门都建有自己的专家库,而且都被视为核心资源严格控制的情况,建议国家制定有关政策,研究相应的办法,在一定的范围内开放共享。
其三,按行业类别建立专家库。可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各类行业协会,打破地域限制,五湖四海选专家,分门别类建立政府采购评标专家库。
其四,对政府采购项目进行分类,不仅对一些技术要求高,本地专家胜任不了的项目,要求必须从异地聘请专家评标把关,对标的额达到一定数量的采购项目,也应规定实行异地专家评标制,确保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
其五,开展在线评标。对于一些标准化产品,可以请评标专家实行在线评标,由于评标工作在网上进行,各位专家可以进行异地评标。这对有效地扩大评标专家队伍低成本开展跨地域评标合作极为有益。
来源: 中国政府采购网
随着政府采购事业的飞速发展,实行政府采购的部门和地区越来越多,采购范围日益扩大,采购量迅速飙升,也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专家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专家不够。称得起专家的本来就凤毛麟角,进入政府采购专家库的就更为有限,特别是在一些地级市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评标专家的征集显得较为吃力。
专家不专。政府采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社会公共需要、政府政策、产品知识、采购技术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在实际评标工作过程中,专家很难全面掌握各类采购对象的专门知识。
专家不公。有的评标专家不遵循“公正、诚实和责任感”原则,搞人际标,人情标,严重影响政府采购的质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政府采购虽然发展很快,但起步时间不长,从试点到现在,不过六七年时间,全面铺开更是近两年的事。专家库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为时更短,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二是需求量太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总量日益扩大,采购对象包罗万象,需要方方面面的专家实在太多;三是专家太少,特别是某些领域,专家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大都集中在中心城市,区域分布非常不均,加之这些专家肩负重任,能够抽出时间精力参加政府采购评标工作更加不易;四是专家库建设比较分散和零乱,采购办、采购中心、中介代理机构都有库,都不大;五是现有专家库内的专家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不少地方专家年龄偏大,退休人员占很大比例,年轻专家则相对较少,知识老化问题突出,对新产品、新技术难以把握。一些专家技术上还可以,但对商务知识、法律知识学习不够,评起标来难免带有片面性,既懂技术,又懂法律、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所以,一些地方条件越放越宽,入口把关不严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出现了。从专家的角度讲,因为一个地方某些领域的专家也就是那么几个人,可选择的余地太小,也难以做到真正超脱。进一步加快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评标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作为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专家库,第一步可以省为单位,由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将所属各级各部门的评标专家库实行计算机联网,进而实现全国联网,形成统一的评标专家库,实现资源共享,为跨地区乃至在全国选择评标专家提供服务。
其次,针对各行业、各部门都建有自己的专家库,而且都被视为核心资源严格控制的情况,建议国家制定有关政策,研究相应的办法,在一定的范围内开放共享。
其三,按行业类别建立专家库。可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各类行业协会,打破地域限制,五湖四海选专家,分门别类建立政府采购评标专家库。
其四,对政府采购项目进行分类,不仅对一些技术要求高,本地专家胜任不了的项目,要求必须从异地聘请专家评标把关,对标的额达到一定数量的采购项目,也应规定实行异地专家评标制,确保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
其五,开展在线评标。对于一些标准化产品,可以请评标专家实行在线评标,由于评标工作在网上进行,各位专家可以进行异地评标。这对有效地扩大评标专家队伍低成本开展跨地域评标合作极为有益。
来源: 中国政府采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