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采购绝对规模的度量
机会成本确定法。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分为市场和政府两种,因此,政府在做出采购支出决策时必须考虑采购预算的机会成本。西方经济学家普遍倾向于用“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social opportunity cost of budget funds)来评价预算决策的效率。从绝对指标或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当政府用于购买支出的资金的机会成本恰好等于私人部门用这笔资金从事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即等于采购资金由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私人部门的效益损失时,政府采购规模便是最佳的、合理的,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最大的。
经济增长确定法。根据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四部门的经济要保持稳定与均衡状态,下列恒等式必须成立:C+I+G+(X一M)=C+S+T。在上述恒等式中,左式为国民总支出,右式为国民总收入,其中:C为居民消费,I为居民投资,G为政府购买,X为出口,M为进口,S为居民储蓄,T为净税收入,即总税收扣除转移支付后的余额。上述恒等式整理后可得:G=S+(M-X)-(I-T)。S代表本国居民的储蓄,(M-X)则可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I -T)代表扣除净税收入后的投资。因此可以看出,政府采购的绝对规模应能弥补私人储蓄与私人投资之间的缺口,以做到“相机抉择”。在经济萧条阶段,私人投资往往不足,即S+(M一X)-(I一T)为正值,则政府可适当扩大采购规模:而在经济繁荣阶段,私人投资往往过热,即S十(M一X)-(I一T)为负值,此时的政府就应相应减少采购规模。
一般均衡确定法。如果借用分析公共支出最优规模问题的一般均衡分析法来分析政府采购,则政府采购在E点达到最佳规模。为便于讨论,我们假定政府使用财政资金来提供两种产品,一种是采购品,主要是政府为实现国家职能而购买的商品、劳务和工程;另一种则是福利品,主要是政府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产物。在图中,弧线AB表示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即在现有财政资源和技术条件下能够提供的采购品和福利品的所有可能性。曲线S1 ,S2 ,S3,又分别代表三条不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或称为等效用曲线,每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的采购品和福利品的不同组合给社会带来的效用水平是相同的。三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社会福利水平是S3 > S2 > S1。由于S1的社会福利水平小于S2,因而不可取。S3虽然高于S2,但因为不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交或相切,脱离了财政资源所能达到的产出水平,因而不可能实现。只有S2与AB的切点E所决定的采购品(OG)与福利品(OW)是最理想的。亦即,当一国财政资源在福利品(转移支付)与采购品(政府购买支出)之间的配置满足了E点的要求时,财政资源的配置便达到了最有优,由此决定的政府采购规模是最优的规模。
2、政府采购相对规模的度量
收支比率模型。收支比率分析是把预算确定的政府采购与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采购规模是否合理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是简明、直观,便于操作。目前我国政府采购领域都在用此方法分析。
政府采购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可表示为:B=G/Y,式中:B代表政府采购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G代表政府采购支出规模;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规模。
通过上式,我们就可以从收入角度分析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政府采购是否合理、适度,进而分析其采购支出的规模效益状况。
相对规模界定。政府采购相对规模主要可以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确定。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即经济若想实现合意的增长,则一国的人均储蓄sy应满足sy=Δk十(n +δ )k,即人均储蓄等于人均资本的增加加上(n +δ )k项,其中s表示人均储蓄率,y表示人均产量,Δk表示人均资本的增加,n表示劳动力增长率,δ表示资本折旧率。(n十δ )k项可以这样理解:一定量的人均储蓄(nk)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而另一定量的人均储蓄(δk)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
支出比率模型。支出比率分析是将一国或一地区采购额与财政支出总额进行比较,以此分析政府采购规模是否合理。这是从支出角度,在财政支出系统中进行分析。公式表示为:B=G/F,式中:B代表政府采购额占财政支出的比率;G为政府采购支出规模;F为财政支出规模。
由于政府采购代表政府实际最终可支配的资源,它对社会生产与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政府转移支付代表的是由政府分配的资源,它对社会收入分配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上式不仅仅反应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劳务和工程方面资源占财政资源的比重,而且也揭示了政府在参与社会生产与就业等方面动用政府可支配资源的程度。 (完)
来源:中国建设工程招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