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标专家对真相和事实失语是极其不正常的。
事实上,在这场关于评标专家“诚信”与“不诚信”的拉锯战中,从“随机抽取”使一度在评标专家名单确定上握有话语权的人“失声”开始,到永久除名、公告违规名单等杀伤力俱增的惩罚,“不诚信”行为显然在节节败退。但与其说供应商正在失却评标专家这颗谋取中标的“棋子”,不如说评标专家正在走出失语尴尬,以专家的身份在真相和事实面前发声。问题是评标专家是否为自己的失语境地感到过痛苦?评标专家更愿意发声,还是更安于做他人手中的“棋子”?
在对评标专家“不诚信”行为产生的根源探究中,更多人将根源归咎于外因,因为评标专家主动向供应商表达“合作”意愿的情况并不常见。人们反问,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评标专家会主动寻求供应商同盟,开展“不诚信”?供应商形形色色的“糖衣炮弹”和高超的公关手段才是使评标专家对“违规”欲罢不能的根本原因。一个被普遍认定的事实是外因诱发了内因,所以将诱发的可能降为零无疑成了监管关键。为什么无论是采购人,还是采购代理机构都积极要求参与名单抽取?说明信息还是被渴望获取和泄露的。随机抽取保不了密,就编号随机抽取,提前一小时通知不行就再缩时间差,“有名单产生就有被泄密的可能”,于是就发明语音通知,一路走来,监管可谓针锋相对。
但反向观之,评标专家就真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吗?从编号随机抽取、包车接送,到尝试着由监管机构支付评标费,一切都在致力于使外因对内因的影响降至最低点,这就能解决问题吗?毕竟决定“不诚信”和实施“不诚信”的是专家自身。另一种值得警惕的变化是,当监管防范走到一定程度,“不诚信”将转入地下,也将更专业、更隐蔽,怎么办?所以,内因依然是诚信建设不可忽视的关键。监管陷入细微事务,没有一定的高度,会很容易走向被动,被一些人提到的观念输导始终不应被忽视。评标专家不应该仅仅是技术上的专家,还应是遵守职业道德、懂法守法的典范。
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诚信环境的建立。试想,没有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和文化,也没有建立起健全的诚信观,责任感意识淡漠,一味追求个人私利,这样的社会环境是无法完成构建评标专家诚信体系的使命的,更实现不了政府采购对公平、公正宗旨的目标追求。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