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卫生局的领导指责干预评标之后,在评标现场我就基本不说话了。因为我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项目负责人的功能是组织评标,具体怎么评还应专家说了算。却没想到,我的沉默引来了供应商的投诉、中心主任的责骂……”提起近日的采购工作,小张很是无奈。
原来,在某区政府采购中心工作两年后,今年年初,小张被提升为“项目负责人”。今年6月,在组织卫生局的医疗器械采购时,小张发现了一个情况,评标委员会中的采购人代表在开标现场随意发表倾向性语言:“据我了解,××品牌的器械更受医院欢迎……”小张当场便予以阻止:“徐老师,请您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评审,这个时候说这些不妥吧。”其后,这位徐姓代表没再说什么。
但是第二天,采购中心主任却接到了卫生局领导的电话,指责小张在开标现场干预评标,让中心引以为戒。当时就在主任办公室送文件的小张傻眼了:采购人代表发表倾向性语言,干预评标,咋反倒成了我干预评标?主任挂了电话后向他了解情况,没怎么批评他,只是要求他以后在评标现场要“组织工作,废话少说为好。”
自那以后,每在评审现场,小张都是谨小慎微的,没想到却“惹”来了更大的“祸”——在近日组织的医院病床竞争性谈判采购中,根据谈判文件规定,谈判小组须根据供应商的谈判文件及报价等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得分最高者成交。但谈判现场,谈判小组对供应商的谈判文件进行综合评审后,并没有给出具体分值,而是临时决定采用投票的方式确定成交供应商。
次日,参与谈判的某家具公司没有走质疑程序,便将此事直接投诉到了监管部门。结果采购中心被责令重新组织对该项目进行采购。中心主任把小张狠批了一顿:“还是项目负责人,你是怎么负责的,谈判小组没按照谈判文件确定结果,你居然不指出来,看你是没资格再做项目负责人了……”
与笔者提起此事,小张虽然还有些委屈,但最后还是表现出了他少有的冷静:“项目负责人真不好做,很多时候都会左右为难,有时还可能被冤枉,但无论如何,依法组织才是上策,评标现场发现问题就应指出来。评标现场,项目负责人不是局外人,而是监督员。”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