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预算改革的不断推进,预算编制、执行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起步较晚,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改革历程中仍存在七个问题:
对编制目的认识不清
有些采购人不重视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预算刚性不强直接导致了采购的随意性。这给各方的监管和操作机构的统筹安排带来了困难。在一些地方,政府采购预算正处于起步阶段,有些人甚至还没有弄清为什么要推行政府采购预算,认为预算只不过是将各预算单位分散的采购物资简单地汇总、集中而已,或者认为把政府采购预算做得过细,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年终节余的财政资金何必留到明年花?于是,在做预算时只做大方向体系分类和项目的大概数目,保持"灵活",给采购意愿的变化留后路。这种做法从根本上影响了政府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采购政策了解不够
一些采购人对政府采购政策还不太了解,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存在漏报等行为,导致在部门预算审核过程中出现一些明显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而未实行政府采购的现象。
范围及标准确定难统一
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状况的差别使政府采购预算范围及标准的确定较难统一。在政府采购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预算归预算、执行归执行的问题。如制度建设、机构建设、基础档案资料建设与保管、政府采购管理人员的配备等基础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政府采购预算不完整
如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缺乏必要的依据,政府采购预算不完整,预算单位利用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进行的采购还有相当部分没有编入政府采购预算中来,政府采购预算环节的管理、采购执行环节的管理和公共性资产管理之间未能实现信息共享,缺乏相互间协调和配合。
采购预算编制不规范
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习惯,有些单位对政府预算采购编制不够重视,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争盘子、抢资金”的现象,预算编制随意性很大。对采购项目不进行科学的认证,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采购预算的编制不是过高就是过低,特别是有些专项资金在编制预算时还没有项目实施计划,预算编制存在项目不够具体和细化、采购标准不统一、政府采购预算与实际采购相脱节等情况。另一方面在政府采购预算执行中出现重视资金的分配,忽视资金的具体使用等情况,致使采购计划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于操作,增加了采购成本,降低采购了效率。
采购预算与部门预算脱节
政府采购预算与部门预算没有同步编制,结果形成二者间的脱节,造成政府采购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资金保证。编报政府采购预算,对采购预算金额的确定基本上不以"市场价"为参照依据,而是人为地以一个整数来估算、公共支出项目不能细化到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有的编报的采购项目不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或单位根本无财力进行采购。
采购过程缺乏有效监督
在实际工作中,要防止政府采购预算代替政府采购计划、方案,或者用政府采购计划、方案代替政府采购预算的问题;首先要增强采购的计划性,将欲采购的项目全面、详细地在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中反映出来,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和操作部门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项目进行监管和采购,不得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和超标准采购。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强化预算约束、细化采购目录,编实、编全采购预算,才能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的各项工作。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