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部分军队机关事业单位远离市区,较偏远的地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军队物资采购的效率
“偏远”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单位的采购效益,军队物资采购如何克服地域局限,提高地处偏远地区采购单位的采购效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偏远” 影响效益
增加采购成本 一是费用性成本的增加。由于大部分军队机关事业单位远离市场,如市场调查、实施采购和付款取货等主要采购环节,很多时候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能同时完成,这就增加了物资采购人员的差旅费以及许多中间环节所发生的费用。二是时间成本方面成本的增加。对于很多单位来说,时间、效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应急采购时,更要求采购的时效性,而地处偏远恰恰影响了这一点。
蕴涵采购风险 一是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信息贯穿地区军队物资采购的全过程,收集信息时间的长短与信息掌握得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采购效益的高低。在偏远地区,物资采购部门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易做到全面和及时,这就影响到最佳供应商的选取和采购得来物资的质量。二是安全风险。无论是市场调查还是实施采购以及付款取货,都要涉及到军队用车,出车的频繁给采购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影响后续服务 采购物资时,供应商一般会承诺售后服务,但由于大部分军队机关事业单位地理位置过于偏远,很多供应商不愿提供上门服务,即使提供售后上门服务也不能非常及时、有效,影响了军队物资需求部门的使用。
提高效益“三对策”
引导好集中采购 将采购部门的物资采购需求计划进行集中,通过一次性的集中来实现分散式、多次数完成采购的物资采购模式。一次性的集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地域的局限性,节省采购的费用性成本;减少车辆外出,减轻安全风险;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价格成本。
这对采购部门来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采购部门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需求部门由于经办人员的能力素质或其他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上交采购计划;编制的采购计划缺乏科学性,很多必要的物资在编制计划时没有考虑进去,造成不断追加采购计划。这种情况影响了一次性集中采购的实现。
因而,对集中采购的实现进行合理的引导就显得相当重要了。首先,要做好宣传,让需求部门理解、支持并积极配合集中采购,做到科学编制采购计划,按时上交采购计划。另外,制度上要有所保证。制定和落实好物资集中采购制度,对无采购计划的,不予办理采购业务;私自分散采购的,不予办理报销手续。
科学预测,保持适量库存 采购人员根据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或月度工作计划,在各部门进行调查了解,对单位年度所需物资尤其是日常消耗物资的需求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和把握,对这些常用物资要保持适当的库存。保证需求部门一有需要,直接在采购站领取即可。
对库存物资的采购,一是利用规模效应,实施集中采购。二是利用市场规律,适时扩大采购。这要求采购人员对市场信息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预测,如根据市场的供给状况、价格状况以及变化趋势,预测到在未来几个月或较长时间内,所需物资会短缺、价格会有较大的上浮时,可考虑扩大采购量,增加库存。三是联系生产厂家,进行代售。把生产厂家的货品放在采购部门的仓库,售多少货,付给厂家多少款,剩余的货物退还厂家。这种方式能避免物资的积压和浪费,同时减少资金的占用。
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是指地区采购部门与供应商在公平、自愿、互信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长期交易合作关系。这种定点采购的方式由于需求量大、持续消费的特点,对供应商来讲,能够使其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口径销售渠道,从而获得稳定而可观的利润额,并且降低开发采购商的总成本。在这一利益驱动下,为了在投标竞争中胜出,供应商在投标时会理性地降低报价标准,并且能够提供质量有保证的产品以及超值的服务,从而使物资采购单位得到更多的实惠。对偏远地区军队单位来讲,建立这种伙伴关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得到较低的采购价格,还可以达到“送货上门”的采购目标,享受到上门的售后服务。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