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政府采购工作会议开了整整两天,所有与会代表包括全省各地市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和操作执行部门,以及省本级采购人,共同“生活”、“工作”了两天。会上讨论固然激烈,然而饭后茶歇时的闲聊有时更真情流露。
热闹的闲聊气氛出现在第一天的晚餐上。
省卫生厅的王处长由于一个医疗器械采购项目遭遇投诉,久拖未决,至使上千万元的采购资金被财政收回,首先抱怨起供应商:“真不能让供应商这样肆无忌弹!说是弱势群体,其实最狡猾的是他们。”教育厅一位处长有共鸣,接过话茬说:“供应商是处处设陷,我们要处处提防,要绞尽脑汁和他们较量。有时候这标怎么招,价格就是下不来,你猜定他们百分之百围你,但就是没证据。他们一有不满还可以投诉。真不知道哪天一不小心就会被他们‘套住’呢。这工作真是越干越叫人发寒。”
“我觉得评标专家最有问题。”农业厅的一位女处长把话题转到了评标专家上,“抽到的专家根本不会评标似的,还问我们这标怎么评。我们不懂,还希望专家来好好评评呢。”一谈到评标专家的问题,大家就热闹开了。公安厅的李处长说:“有的专家根本翻都不翻投标文件,就直接告诉我们哪家中标。说不用看,哪家好哪家不好,我们很清楚,就照这个结果发布吧。我真的捏把汗啊。”质监局的接着话茬说:“有什么投诉,他们又一概不管。”质监局有一次招标,一位专家对中介的人说,快点评完,我下午还有一场呢,看样子像专门为挣这份专家费一样。
“专家监管绝对是个大漏洞,不堵不行。”农业厅的那位女处长下结论,财政厅采购办的专家库数量太少,也没见怎么管理。权责不对等,专家拿了评标费走人,采购单位要为专家的评标结果负责,太不应该了。
这份热闹在随后两天的会议间歇始终持续着。在轻松的环境下,大家各自吐露心里话。回到会议室,又都言归正传了。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