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药品招标在全国各地再次拉开帷幕,立刻引起了药企、医院等购销主体的高度关注。药品招标制度在国内走过了七八个年头,由于各方利益点不尽相同,因此问题也日渐显露,矛盾再次升温。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和委员对药品采购招标制度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指责现行的采购规则不透明,反而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加重企业和老百姓的负担,药价之痛直指人心。因而,有的代表甚至建议国家应该考虑大幅度修改或者终止这一制度,出台更为行之有效的方略取而代之。
现今的药品招标制呈现出的是一个迷局,而有关招标改革的走向仍然是不甚明了。一种声音是,废除招标政策已迫在眉睫;另一种声音是,从招标制度出台的初衷上来认识药品招标,把不得要领的、违规的操作进行改进,使之适合时代的需求。到底该如何破解这一迷局,让百姓能够买到质优价廉的药品,似乎已经成为社会各方共同期待并考虑的问题。
药企经理揭秘:
患者口中药=成本+招标活动费
在谈到药品招标具体是如何操作的,某制药企业市场部经理告诉记者,成千上万个品种的药品只有通过招标公司中标后才有机会进入医院销售。为了自己的产品能够在同类药品中脱颖而出,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都会想方设法地去拉招标公司的“关系”;而另一方面,招标公司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刁难销售商,以便从中牟取更多的非法利益。
这样一来,药品生产企业或经销企业每年都要面对全国各地数百次地药品招标,且每次招标都要购买标书、提供各种招标资料、邮寄样品,甚至还要派人去各地招标公司协商,打通关系等等,这种种环节产生的费用可能要花去一个企业数百万的资金,在目前医药行业举步维艰的情况之下,这些费用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因此,药品生产、经销企业的销售成本自然就会随之增加,体现在药品上即药价大增,如此也便把“苦痛”转嫁到了老百姓身上。
药品经营者的忧思:
医药市场劣药驱逐良药
一位多年从事药品经营的丁先生也谈道,招标没有真正达到降低医疗费用让利给患者的目的,甚至还增加了患者的负担。经过几年的招标和降价之后,真正疗效确切,又深得患者信赖的产品最终被“招死了”、“降死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没有经过临床充分考验的新药,因而也就出现了“劣药驱逐良药”的现象。
据他介绍,由于一些值得信赖的药品价格降得太低,厂家生产没有利润,随之而来,经销商和医院也就没有了利润空间,所以一些原本不错的产品才会悄然退出市场。与此同时,一些通过更换包装摇身一变成为另一种“新药”的产品便趁虚而入,参与到市场竞争。其实呢,新药品的成份仍然没变或者只是稍做改变,但价格则会成倍增涨。这也成为近年来琳琅满目的新药充斥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种结局的最终受害者还是无辜的患者。
消费者疑虑重重:
招标制无法左右医生如何处方
药品招标制的存废之争由于“两会”期间代表们的关注而进一步引发了公众的热论,退休在家的一位白先生也对药品招标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通过现有的制度可以看出,招标解决了公立医院降低采购价格的目的,但是不能解决医院合理调控药价的问题,更不能左右医生的用药,因此靠它来解决降低药价的问题就如同隔靴搔痒。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政府下决心,需要给各级部门下达军令状,谁阻碍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拿谁问责,不保乌纱帽。还有就是官员就医不搞特殊化,完全和老百姓一样去挂号、就医、开药,他们自然就会有切身之体会,才愿意解决这一问题。要知道全国的老百姓都在看着政府,代表人民的政府机构不能看着问题不解决而只顾自己的部门利益。
陕西省卫生厅厅长李鸿光介绍:
为调控药价有望出台“新政”
对此,陕西省卫生厅厅长李鸿光指出,从理论上讲,原有的药品招标制度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只是医药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围绕这个利益链存在着很多的利益方。对制药企业而言,要保证利益最大化;对经销商而言,也要从中争取利益;对医院而言,要保证正规的药品流入药房;而对于老百姓而言,却需要质优价低的药品。面对这众多的利益方,岂能是一项招标制度就能够规范和约束的了呢,就像是一条河流,河堤垮了不是通过堵一个缺口就能解决问题。
因此,“两会”期间药品招标也就成为了人们争议的话题。近年来,各地也针对药品招标所暴露出来的一些矛盾,推行了“挂网竞价”模式、“医院药房托管”模式等众多补救措施。然后,由于药品行业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也都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据李鸿光了解,针对药品招标中的种种问题,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最近阐述各自在2007年工作重点时,均提出要推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即由国家按照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原则,确定三四百种基本药物,这些药物能够满足80%以上的临床用药需求。对这些药物,国家实行指定厂家定点生产、统一价格、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方式销售,在保证生产企业微利的同时,对生产企业进行免税等扶持政策,并且明确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必须使用的比例,比如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全部使用基本药物,二、三级医院也必须按一定的比例使用等,这样就可以确保价格合理的药物真正成为医药市场的主角。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新政”出台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会得以改善。
来源:华商报 作者:孙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