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沓沓标书被电子文件取代,一场场开标从线下转到云端,一家家企业足不出户即可投标,交易时间缩短,各环节公开透明,交易成本降低……当前,钦州市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改革正在重塑传统交易模式。
近年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以“云”破壁垒、以“数”优服务、以“网”聚资源,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从“线下跑”“人工办”转向“云上走”“智能办”。远程异地评标、数字化招标投标等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7次推广,电子化碳汇交易、公共资源交易智慧化应用等3项案例入选2025年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招标投标营商环境连续多年走在全区前列。
“全市年均完成交易项目1060余个,交易额约180亿元,年均节约资金3.8亿元,有力保障了平陆运河配套工程、华谊化工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李柯介绍。
“云”端赋能,跑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加速度”
依托华为“云资源”,钦州市归集分析4500多个交易项目数据,构建统一的存储、网络和安全数据底座。在远程异地评标方面,加入中国西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共享联盟,搭建贯通省市县、互联省域的交易网络,与河南、广东等11个省市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建立“跨域协同、云上联动、专家共享”评标模式,深入推行“远程异地+双盲评审+分散评标”,减少专家跑腿和人为干预。今年以来,完成跨省跨市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80个,共享专家379次。
“再也不用带着成堆的标书奔波,也不用担心弄丢资料了。”“真是省时、省力、又省钱!”交易“云服务”赢得了投标人的纷纷点赞。如今,投标企业不再受时间、场地限制,通过网上开标系统即可完成远程开标,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云”的赋能远不止于此。为确保电子招标投标透明、公正、规范和高效,该中心不断创新“云支付”“云档案”等服务,推行“智能计费+线上支付”模式,评标专家劳务报酬自动计算、线上发放,从登记、开评标到结果公示等交易数据实时归集、同步归档,交易过程“云上”还原。
“数”智驱动,打造智慧投标评标新引擎
如今,走进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大厅,可见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全市重点项目的开标动态,没有嘈杂的咨询电话声,没有企业焦急排队的场景,仅有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和监标人在场,开评标区通过智能设备总控平台自动调度。这一变化源于该中心推动“人工智能+公共资源交易”的深度融合。 “不见面”犹如“面对面”。AI智能知识库24小时在线,常见问题“秒回”,复杂流程“一点即知”;30分钟内智能编标系统即可完成招标文件编制;智能检测系统内置230余条合规标准,15秒完成招标文件公平性、正确性检测。
评标环节的智能水平同样亮眼。借助智能辅助评审系统,投标文件报价清单、商务标等验算工作可自动完成,评审快捷又公正。其中,钦州港片区(淡水湾)项目Ⅰ标段,24家企业投标,传统人工评审一般需12小时左右,而智能辅助评审只需6小时,效率提升一倍。
“‘钦易享’惠企平台自动推送税收减免、补贴申报适配政策,实现‘中标即享惠’,感觉服务十分贴心。”多家投标企业纷纷点赞。
“网”上贯通,推动交易服务全程线上走
公共资源交易连着供需两端,是检验政府治理是否公开透明、市场机制是否高效便捷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断整合网络资源,打造“一入口登录、全流程闭环、零纸质提交”在线服务大厅,将项目登记、信息发布、场地预约、开标评标等49个事项纳入全程线上办理,CA证书跨区域互认,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率、线上可办率、网上开标率、电子档案归集率100%,平均交易周期缩短30%。
交易平台功能由此不断拓展,碳汇交易、国企采购等新型要素陆续纳入电子化交易范畴,成功完成广西首宗大蚝碳汇电子化交易,为全区海洋资源交易提供“钦州经验”,获自治区肯定。
“从发布公告到在线开标,再到评标结果公示,全流程无纸化、电子化、线上化,非常方便快捷。”广西嘉达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毛木秀说,得益于“网络+”优化服务,企业可以大幅减少时间和费用。
该中心还积极探索“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金融方案、贷款额度快速测算等服务,并通过电子保函释放保证金338.5万元,减轻企业负担。
数据带来便捷服务,也创造公正透明环境。该中心创新建立“数字见证室”,对开评标过程实时监控、全程录存,开发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监测分析平台,多维度模型辅助分析“标王”“陪标专业户”等异常行为,及时推送预警风险,保障交易在阳光下运行。
长风破浪正当时。下一步,钦州市将深化“云数网”创新融合,拓展数字化应用,努力打造一流招标投标营商环境,为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滨海运河城市注入更强劲动能。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谭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