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资深工程师李工(化名)向财政部门提交不再担任四川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申请。李工退出的理由是“评审责任重、要求严、压力大,担心知识跟不上或判断有疏漏”。像李工这样主动“退群”的专家,在今年并非个例。川观新闻记者获悉,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已有14名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被解聘。这一数字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11名,而2023年全年仅5名。细看解聘缘由,既有主动“退群”的,也有因提供虚假申请材料、严重违纪违法等问题被“清除出群”的。
被解聘人数增加背后:监管“紧箍咒”越念越紧
被解聘人数增加,释放出什么信号?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协会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这直观反映了四川持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加强评审专家队伍管理的决心与力度。近三年来,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稳步增长及规范化要求提高,对评审专家的专业素养、职业操守和法纪意识提出更高标准。评审活动从系统随机抽取、全过程留痕,到后续绩效考评,已实现全流程严密监管,“走过场”或“钻空子”的侥幸空间被极大压缩。
制度基础在持续夯实。2023年10月起施行的《四川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不仅延长续聘期限,更强化退出机制的刚性约束。动态清理与严格准入并举——2025年7月,四川省财政厅公示的续聘名单中,不予续聘专家达千余名,彰显出维护专家队伍纯洁性与专业性的坚定态度。
自愿退出:既是知难而退,更是监管见效
在前三季度解聘的14名专家中,因“自愿申请不再担任”而离开的占比不低,折射出专家队伍正经历“自我净化”与“压力测试”。“政府采购评审涉及领域广、金额大、政策性强,评审结论直接关系项目成败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绝非简单‘画勾打叉’。”一位业内资深专家表示,评审责任重大,要求专家独立、审慎判断。另一方面,专家多为单位技术骨干或行业精英,本职工作负荷重,难以持续保证评审所需的高度专注。
“现在担任评审专家,必须直面严格的责任追究、不间断的培训考核以及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位选择“自愿退出”的评审专家坦言。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自愿退出”的评审专家增多并非监管松弛,恰恰是监管持续发力、标准提升后产生的“滤网”效应。
清除出群:让评审中“不良行为”无处遁形
除了主动退出者,还有一些人是被“清除”出专家队伍的。公开信息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有数名评审专家因各类“不良行为”被解聘。其中,尤某某因在申请环节提供虚假材料,被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并取消评审资格;刘某和林某某因存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已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依据相关规定被解除聘任。
“无论是主动‘退群’还是被动‘出局’,都清晰表明四川在净化政府采购生态、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决心与实效。”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评审专家的纯洁性与专业水平,直接关系数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财政资金的安全、效率和公平。评审专家人才库必须保持适度流动性——有人离开,同时有新鲜血液通过严格选拔补充,有助于激发队伍活力与提升整体专业度。(川观新闻记者 李梓溶)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