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此奢侈的行政运行、奢侈消费背景下,政府集中采购中表现出来的奢侈现象反没有收敛迹象,却日盛一日。全国政协委员郑健龄说,政府机关暗中攀比采购之风越来越盛,今日不治理将难于收拾。在政府采购行为中,追求高档、重进口、轻国内等“出手不凡”的高姿态令人侧目,它最终使政府采购未实现节约、高效目的,反而是“政府采购冤大头”,比产品通行市场价高出许多,之中的腐败及回扣问题也日益凸现。比如,明明在市场上1100元能买到的打印机,一经政府采购就变成了1500元,而且还无还价余地。
政府采购越来越变质、变味,不仅没有成为遏制暗箱操作的良方,相反越来越成为权力寻租的“有效机制”,“中国式奢侈”加大了采购费用的支出。
最具焦点的车辆采购,一味求洋求派求新求全,对中低档车不理不睬。政府室内办公设备,更是“真皮座椅老板台,空调电视电脑随时开”。领导的“随身行头”,常常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手机,不到半年今又换;手提包,今天提这明天拎那;茶杯,不锈钢落伍、磁化杯过时,与时俱进换个纳米杯……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涨到498元,增长23倍,而同期人均GDP增长14.6倍。
建设节约型政府,路该怎么走?
“中国式奢侈”高峰林立,风光无限,诱惑无限,引无数趋从者竞折腰。对“中国式奢侈”的病因,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权力监控不到位,从决策、实施、监督到问责,都在“体内循环”,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建设节约型政府,突破瓶颈在于政府自控力缺乏,他控力制约明显跟不上,行政权力运行不透明、不公开。人民群众面对领导干部,除了“仰视”和“感慨”外,似乎没有能力和渠道制约他们的行为。
把行政费用控制责任落实到具体人
一段时间以来,在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较低的条件下,因没有把节省和保护公共资源的问责制、行政成本的产效考核制落实到具体领导头上,责任主体缺位,任由“行政支出成本居高不下、进而诱发公款消费、灰色消费”存在,却没有或少有“硬碰硬”的惩戒,慢慢形成有钱“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结果。值得忧虑的是,因主管领导决策至高无上,相关人员即使有意见,也顾虑到领导可能会歧视、报复,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最为糟糕的是,行政财政预算执行的弹性化、易变通性更是无人监管、无人说“不”,为政府官员大手大脚花钱提供了诸多便利。
据统计,中国有近4000万名各级干部,如此之众的职务消费要做到实打实,仅凭提倡他们要节俭—不是成效不大便是于事无补,必须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对行政奢侈浪费问责。把行政费用控制责任落实到具体人,把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列为第一责任人,透明公开,随时允许问询,出现问题严肃处理,才是正途。建设节约型政府,算好管好经济账,推行公务接待“公示制”、“实名制”和“超标离岗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让行政成本真正回归“本位”,有效惩治“损公肥私”、“公款享乐”,干部作风也就会跟着变好。
北京律师韩传华拟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餐饮票据管理法”,不但能遏制公款吃喝,还可抑制用餐饮发票搞经济犯罪。当前,很多经济犯罪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多次使用中小额餐饮发票从中获取非法利益。一个人贪污100万元,查出来便是人赃俱获;但如用餐饮发票来搞个人贪污,顶多是个款项使用过多,查来查去结论就是单位财务管理不清。“餐饮票据管理法”把餐饮发票、菜单与具体人挂钩,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名字开玩笑。君不知,荷兰一位政府官员请客吃饭,公布他的菜单时发现有一盘鹅肝,当时因为鹅肝太贵,这位政府官员便被辞退。
人民群众有权监督
很多地方财政资金流向,往往是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说了算,个人化倾向非常严重,这样难于保障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政府的钱,来自公民纳税,公民有权利通过人大代表和监察部门对政府开支进行预算审查和监督,有权利了解区域资金匹配情况、具体投向和资金运行效益,对出现问题的领导有权请其调离岗位。这样,才能保证财政资金优先用在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关乎民生的领域。解决“中国式奢侈”问题,必须要有一揽子方案,多管齐下、协同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褚君浩,就如何“刹住奢侈投资之风”的一席话可谓直言不讳。他说,问题的要害—首要是加强人民群众对工程项目的科学民主决策与监督,加强专家咨询的制度,加强决策后的责任问询制。一些领导干部上台后,为了政绩办了一些很不切合实际的事,为了个人升官做了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将人民的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虽然他们的很多决策错了,但却一直没得到应有的追究。这就使得奢侈投资之风,得不到及时纠正,反而助长了其嚣张气焰。正所谓“逆风不刹,不会自止”。
该“下课”必须“下课”
不说奢侈投资风,不说官场名车消费,不说奢侈出国旅游,单说公款吃吃喝喝,为什么中国公务接待标准“上得去,下不来”呢?江西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李云龙说,目前在我国,公款吃喝还只是一个违纪问题,还没有上升到贪污定罪的高度,给公款吃喝者定罪立法,还没有先例。好像大家你吃我吃,又没弄到自己家里去,就是吃得满嘴流油也无关痛痒。饭费单子满天飞,单位领导一签字就能报销,谁的数量最多,谁的消费最大,谁最奢侈,谁也不清楚。我国公务消费、公务接待虽有一定标准,但从来没有谁因严格执行受到奖励,谁因奢侈超标被勒令“下课”。
把行政费用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公务人员人均行政费用和行政费用增长率等作为行政费用的控制指标,变得十分紧迫。如果不将政务成本和公务消费单分别列入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公务员的廉政考核档案,不实行一票否决,“节俭”喊得再响也无济于事。如果对超标消费者,采取的只是“诫勉谈话”,而不是责令“下课”,消停不了几天,奢侈之风还会卷土重来。“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惟艰。”有了制度的规范和制约,节约型政府才有保障。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