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政务是电子政务领域的一个新话题,它被认为是“无线通讯及移动计算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通过诸如手机、PDA、Wi-Fi终端、蓝牙、无线网络等技术为公众提供服务”。移动政务不仅消除了实体政务对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还突破了传统电子政务对物理网络延展长度的依赖,它把电子政务从PC机延伸到掌上终端,从有线网拓展到无线网,从信息检索发展到信息推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重要的创新。可以预见,这也将是一个价值千亿的市场,因此已经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和IT企业参与到移动政务的研究与探讨之中。不过,目前对移动政务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而笔者认为,除了技术层面,还应当从价值层面和应用层面来考量。
一、移动政务的价值层面——被动变主动,静态变动态
首先,移动政务是实践“以人为本”思想,创建和谐的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创新。在实体政务中,公众需要到政府部门所在地才能获取相关信息;在传统电子政务中,公众也必须借助计算机登录到各个部门的网站才能浏览相关业务信息,即便是在一站式网站,也仍然摆脱不了物理网络的限制。比如,公众想了解交通违章信息,可以登录交通管理部门的网站,输入帐号密码后浏览相关内容。这种传统的电子政务模式与实体模式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被动型的服务模式,即公共部门在公众通过物理介质提出信息需求后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但问题是,一方面,公众必须要在特殊的物理环境下才能获取信息,另一方面,公众没有养成也没有必要养成每日登录政府网站的习惯。因此,所谓政务信息公开和公共服务的网络化往往成为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而在移动政务中,我们更提倡政府信息和服务的主动推送(Push)。政府可以利用移动技术,将信息推送到公众的移动终端上,使得公众无需前往政府部门或使用有线网络终端,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具有公共性质的或者是事先定制内容的最新信息。显然,这种主动型的服务模式与被动型模式相比,具有更为突出的人本精神。
其次,移动政务是政府管理方法的重要突破,是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传统电子政务主要关注内部业务的协调(办公自动化)与对外服务的综合(一站式的门户网站)。虽然可以利用数据库和Web Server将内外业务紧密地结合起来,但却由于受到物理有线网络的限制,很难做到现场办公的随机应变。用户必须在固定的计算机上与政府部门产生交互。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事务的复杂性日益增强,传统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电子政务提倡分权化的、现场型的管理模式。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完备的信息,但是由于受到物理网络的限制,现场管理者事实上很难做到当场决策,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纵向信息获取和处理机制。显然,移动政务将促成这样的转变,它将使得无论是决策者、管理者还是普通用户,能够在移动与变化中实现相关的业务或服务。如果说建立在固定网络上的电子政务是一种静态模式,那么移动政务则充分体现出了它的动态性。
在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中,如果说“一站式”门户平台是对“政府上网”的一次超越,那么移动政务将是电子政务发展中的第二次超越。这次超越将在传统电子政务基础上实现更为广阔的业务空间与更为灵活的管理模式。
二、移动政务的应用层面——优化与重组,目标与使命
移动政务虽说是政务,但这并不代表政府要包办一切。如同传统电子政务中所倡导的,政府在移动政务建设中所应起到的作用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部门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为此制定详细的目标与工作计划;部门与部门之间应当建立起跨部门的合作机制,以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业务的规范化与一体化;应当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保证新模式的合法性。
需要强调的是,移动政务绝不是对电子政务的替代;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职能结构的优化也仍然是移动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电子政务建设常常出现的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千万不要在移动政务中重演。目前,IT厂商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政府官员与公共管理的学者们也应当从政府管理业务层面加快移动政务的相关研究,把握话语空间,将其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
从具体应用来看,政府部门要做好适合开展移动政务的业务的梳理与整合工作,通过部门间的协调,力求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与办公环境。如果各部门仍然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你弄一套系统,我搞一个终端,那么就退回到老路上去了,充其量只是政府部门的又一张脸面而已。公众或者现场管理者如果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用于信息的检索和组织,这绝不是移动政务所提倡的。
另一方面,有专家指出,与计算机互联网相比,移动政务更利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因为手机的普及率远远高于计算机。的确,2003年,北京市的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76.1部/百人;而信息产业部最近预测,2006年全国手机用户达4.4亿户,移动市场正以平均每月478万户(2005.9)的规模疾速膨胀。尽管如此,具有普遍性原则的公共管理与服务必须满足全体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要。作为当前公共管理核心部门的政府,仍应致力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切莫忘记,无论是电子化还是移动化,终究只是手段,建立一个为公民服务的追求质量的政府才是真正的目标和使命。
三、移动政务的技术层面——传输与组织,规范与表达
社会各界对于移动政务技术层面的讨论已然十分丰富。在笔者看来,在技术层面上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信息传输,第二是信息组织。在移动政务中,信息传输主要对应于移动通信技术。虽然目前的技术在信道容量、传输效率、信息安全等方面还无法支持较为广泛的应用,但随着3G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将在技术上逐步得到解决,毋庸多言。信息组织则主要应研究如何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和表达信息。
信息获取主要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平台,以及利用什么样的设备或人员等提取信息。在政务领域,由于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部门林立,业务分割,信息存储在不同的系统平台中。但是移动政务要求政府及时、全面、按需而动地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建立高效、通畅的信息交换平台,从不同的系统中调取信息。
信息整合则需要制定相应的数据和技术标准,利用规范化的手段,将从不同来源、不同渠道、不同平台上获取的信息统一起来,实现对外的透明传递。从不同系统调取的政务信息在结构上具有异质的特点,并存在一定的重复和冗余,如果把这些信息一股脑地发给公众,不仅不能为他们带来高效的信息服务,相反会增加他们的精力和财力负担。因此,必须在信息获取的基础上实现对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从而为公众提供“有效信息”。
信息表达则是探讨利用什么样的机制和方式将整合后的信息表示出来。目前的检索工具虽然能够快速地检索出包含某种特征的信息,但往往信息量过于庞大,而且信息的排列受到市场公关的影响,而并不具备权威性。移动政务的内容是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其他私人信息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信息表达方面应不仅提高信息检索的准确性和快速性,还要提高信息的客观性、公正性、可读性和可利用性等。
正如某位专家所言,“由于移动交互的吸引力与普适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移动信息终端与无线网络将不亚于现在计算机与网络的规模与影响。”移动政务方面不断的实践与理论总结,必将为电子政务研究开辟一个新的天地。作为电子政务的研究者和关注者,我们热切地盼望着能建设实施更多的移动政务项目,为我国各级政府提供更为完善,更为高效,更为透明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从而构造一个公开、透明、安全、高效的社会主义信息环境。
来源:《信息化建设》杂志 作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黄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