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完成交易项目数4095个,交易额348.55亿元,同比增长5.89%,节约资金6.55亿元……上半年,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成绩亮眼,展现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的澎湃动能。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规范管理为抓手,以数字赋能为支撑,抓实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推动公共资源交易质效双提升。
聚焦需求
服务精准滴灌市场主体
今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精准对接市场主体脉搏,创新服务模式直抵需求核心。
重点项目“加速度”。健全“容缺受理”机制,为重大项目开辟“全天候、零延时”绿色通道,上半年高效服务28个重点项目,成交金额45.75亿元。
政策服务“零距离”。精心打造“政策咨询”“政采课堂”等特色窗口,在电子服务平台开辟专栏,主动走进市财政局、消防救援等部门开展精准培训,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土地交易“零滞纳”。专人跟进土地挂牌出让,主动服务市场主体70余次,完成17宗保证金转出让金业务,实现“零滞纳金”服务承诺。
采购模式“多元化”。创新“框架协议+网上商城”模式,通过集采区、自采区、特色馆“三区联动”满足多元需求。集采区吸引3288家供应商入驻,其中新入驻框架协议供应商119家,成交1108笔;自采区公开征集15个品目,入驻供应商274家,成交138笔,节约资金57.2万元。
金融纾困“及时雨”。强化“政采贷”政策宣传,采购文件明确融资路径,中标公告公布金融机构联系方式,上半年实现贷款金额1.69亿元,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同时,网上商城对中小微企业予以标注引导优先采购,上半年中小微企业成交172笔,金额1065.12万元,同比增长63.3%。
规范管理
制度筑牢公平交易根基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始终将规范管理作为公共资源交易的生命线,让交易在制度的土壤中健康生长。
建章立制强基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制定《襄阳市本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实施方案(2025年版)》,科学确定网上商城集采品目,提升采购限额,为高效服务提供制度遵循。
公平竞争护权益。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明确受理核验要件,组织19个项目专家论证和需求公示,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公平竞争。
信息公开破壁垒。严格执行必招项目招标计划公告与招标文件提前公示制度,破除信息不对称藩篱,营造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场内管理优服务。印发《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进场管理规定(试行)》,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为项目单位择优选择代理机构提供客观依据。针对土地交易后续环节,编制办事指南和服务规范,为竞得人提供清晰“一站式”指引。
档案管理控风险。健全交易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交易全程资料可查、过程可追溯,为风险防控筑起坚实堤坝。
流程透明
阳光交易贯穿全程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着力推动流程再造与透明化升级,让交易全程在阳光下运行。
数字见证增透明。升级改造数字见证大厅,重构见证页面,通过智能见证系统对交易行为与活动轨迹进行完整记录和风险预警,确保交易过程可追溯、可核查。
技术赋能提效能。开发上线国企专属采购平台、招标文件智能检测工具及提前发布功能,在科技的助力下发现并纠正问题,显著提升交易采购透明度和规范性。
流程再造更便捷。通过项目分析交流会、“科长走项目、主任走流程”等活动,深度拆解流程、处置问题、复盘优化,使交易流程设置更加严谨科学、便捷高效。
监督反馈畅渠道。设立意见箱、服务热线,实行问题“台账管理、限时办结、跟踪回访”,积极配合纪检、公安等20余个部门调取档案251个,移交问题线索2条,营造风清气正的阳光交易环境。
348亿元交易额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襄阳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的证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持续优化服务模式、深化制度改革、强化数字应用,以更高标准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效化、透明化、便捷化,为襄阳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注入强劲动能。(全媒体记者 沈明晶 通讯员 李杰 尹梦媛)
来源:襄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