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的制度之笼需织紧织密
https://scbid.com
发布日期:2014年09月12日
又到开学季,政府原本为学生更换10万套桌椅,却没想到花1500万元采购的全是“次品”——网友质疑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大手笔”招标购买为何全是问题产品。这桩发生在湖南邵阳县的怪事,引发社会关注。(新华网)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秉承“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1500万元的“大手笔”为学生更换10万套新桌椅,当地政府投身民生工程的举措和魄力值得拍手称赞。然而,就像欧亨利的小说,公众看到了开头,却怎么也猜不到结尾,10万套“崭新”的课桌椅竟全是“次品”,“无法正常使用”“锈迹斑斑”“货不对版”……如此民生恐怕也会伤民心。此次政府“大手笔”背后会不会有“猫腻”?
“中标企业私自运往学校”“对不合格产品一律拒付货款”“招标过程不算违规”……这些卸责式说辞看似合理,但显然站不住脚。依据当地政府介绍,按照招标合同,应该先验收后送货。如果不能通过验收,厂家必须换货,并承担违约责任,然而,这6家企业却冒风险“不约而同”地强行送货;和普通人群做生意,都是质量为先,然而这精心确定的6家公司,却在和政府做生意时,同时供应残次品;作为一个政府采购部门,应该不是第一次进行政府招标采购活动,居然会出现标书拟定不规范这样的失误,这么多不合情又不合理的“巧合”,让人如何相信这其中没有猫腻?普通消费者买了东西还会关心什么时候能拿到货,货物有没有质量问题,政府买东西对这些就可以不闻不问?如果不是网友爆料,学生用这批“次品”桌椅,要用到何时?至于被淘汰掉的桌椅当地负责人称都已经用了16年了,但有网友爆料这些桌椅有不少是一两年以前新购进的,孰是孰非也应该有个明确的结论。
“天价u盘”“lv包包”“天价制服”……近年来,政府采购问题屡屡见诸报端,“不差钱”“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买高不买低”……“天价采购”或者“重价不重质”只看价格,不考虑合理性,成为政府采购“问题”的两端。而政府采购屡屡引人质疑,并非缺乏制度的“笼子”,而是“笼子”织得不够紧、不够密,如“政府采购”往往是由一个部门“独揽”,缺乏有效“制衡”;在采购审批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只批不审”现象,对应该采购什么、采购多少、为何采购等缺乏严格审核;在具体的采购过程中,缺乏专门监督,回扣、贿赂等暗箱操作现象产生也难以避免。政府采购法专家、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何红锋直言,“现在政府部门买什么、买多少,主要靠良心和道德来自我约束。”
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容量和潜力巨大,必须在阳光下运行。要对政府采购单位进行“分家”,由政府采购中心、监察部门、财政部门共同议购,不能由采购中心一人说了算,在集体定案以后,可以由采购中心具体办理;招投标应扩大公开范围,要有部门代表、专家、群众的参加,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进行;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对于政府采购什么、采购多少、招投标信息、招标结果,都要在网站及报刊上公布,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对采购中搞腐败的人,不管是公职人员还是参与企业都要进行严肃查处,让他们看到腐败的前面就是深渊,从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此,政府采购领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阳光地带”。(张倩)
来源:泰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