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府采购“零”风险
https://scbid.com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29日
经常发生在政府采购领域的风险有哪些?就采购文件来说,风险集中在采购需求(技术、规格、型号等)、资质要求等方面;就采购过程而言,评审过程则是风险发生的重灾区。如何规避、化解风险是政府采购的必修课,应该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
采购需求的科学性是实现“物有所值”的前提条件,也是政府采购风险防控的第一道关卡。需求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需求标准化尚未实现的条件下,采购人的需求可谓是五花八门,甚至有些单位为买“高级货”,便采用“特殊”办法,将办公的“一般用途”改为“有特别用途”。二是“现场踏勘”,其无形中提高了采购门槛,而且作用并不大。
政府采购评审中的风险点表现在:第一,割裂了招标文件与投标文件。一些专家往往以自己的主观偏好做出判断,损害了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第二,采购人代表发表倾向性意见。某些采购人对自己不中意的供应商做诱导性发言,干预专家评标或评审。第三,看样打分变成看“厂”打分。某些采购人会事先打听样品的厂商情况,以厂判断产品优劣。
笔者认为,化解上述风险主要有3条途径。公开招标文件,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把每个项目的投标资质、采购需求挂网公示。加大监督投入力度,只有使现场监控具有防范、警示和记录评审人员违规的功能,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严格现场管理,对有违规违纪的评审专家采取扣分方式,直至取消其参加评审的资格;现场监督人员不能由采购人单位或采购代理机构选派,而应该像天津市政府采购中心那样从财政设立的监督库中随机抽取。
(作者:刘跃华 单位:湖南省省直机关政府采购中心)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