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 打造阳光交易平台
2017年前11月全市共承担交易项目2850个 ,成交金额87.9亿元
2017年12月20日下午,遂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开标大厅内,身着不同颜色服装的业主单位代表、监督人员、代理机构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自今年7月以来,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对现场人员的身份设置明确的标识,分别着不同颜色的马甲,这已成为中心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在监督人员监督下,投标人有序地在通过交易中心今年新添置的身份识别机器前进行身份验证。
启用身份识别系统是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在打造阳光交易平台上下了不少功夫:整合交易平台,推进公共资源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市政府《严格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六条措施》,对投标企业基本账户进行核查,还拓展提升了网上交易功能。
改革创新带来显著成果——2017年前11月,全市共承担交易项目2850个,成交金额87.9亿元,其中工程建设项目903个,中标金额44.4亿元,节约资金4.65亿元,节资率9.48%;政府采购项目1427个,实现采购资金6.50亿元,节约资金0.51亿元,节约率7.27%;土地拍卖47宗,成交总价35.80亿元,增资8.35亿元,溢价率30.44%;国有资产处置(产权交易)项目473宗,总成交价1.2亿元,溢价0.034亿元,溢价率2.91%。
创新评标办法
防范专家权力寻租
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围标现象时有发生,交易公平性难以保证。因此,我市公共资源交易通过探索寻求变革,一改以往“偏差率”评标办法,采用经评审的合理低价评标办法。
此法一行,通过同类型项目比较,报名企业家数减少2/3以上,中标价下浮率由原来的约6%增至11.05%,项目利润空间得到最大限度压缩,围标、买标卖标现象得到遏制。
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专家是评标活动中权威与公正的代言人。为了防范专家权力寻租,我市建立了"双随机"专家抽取制度,抽取专家信息保密;实行专家回避制度,凡是500万以上的工程建设项目、200万以上的采购项目,一律不抽本地专家;推行商务标和技术标分段评审,专家在评技术标时,无法浏览商务标,反之,在评商务标时,无法浏览技术标,避免专家因个人因素打出“人情分”,影响评判结果的公正性。
“互联网+”融入交易过程
实现全程监控
“公共资源交易必须突出市场化配置的努力方向,让价格、服务竞争起决定性作用。”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主任唐平涛表示:“全面推行网上交易和适时监控,促进传统交易向电子化交易转变,利用科技手段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促进了交易公平,提升了竞争程度,节约了交易成本。”
遵循这样的理念,我市将"互联网+"融入了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
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市县(区)共享的遵循原则,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进了“一网三平台”建设(即公共资源交易网、信息发布平台、网上交易平台、电子监督平台),着力打造“4+X”网上交易系统(即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国土和矿权出让、国有产权和资产以及其他类资源网上交易系统),做到了信息一网发布,交易全网运行。
此外,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程实时监控。
“旁边就是监控室,里面有数十台监控设备,能多角度监控招投标过程;同时,中心还建立了专家桌面监控系统和语音交流系统,音频、视频同步监控,每个项目音像资料均刻盘保存,开评标过程可查可追溯。”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副主任陶敏站在开标一厅门外介绍道。
建立新机制
让交易平台再升级
“放眼2018,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着力推进交易平台升级改造,改革创新交易模式和评标办法,不断完善规则制度,切实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努力建设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对于下一步工作方向,唐平涛如是说。
国务院、四川省提出实施“互联网+”招标采购行动计划,要求强化现代信息技术运用,逐步提升公共资源电子化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将按数据接入要求,对交易平台和网上交易业务系统再升级,加速市、县(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建设。同时,强化信息共享,加强与省交易平台工作对接,确保交易数据实时、准确、完整上传到省交易平台,实现共用共享。
诚信是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建立诚信考核和结果运用机制显得尤其重要。在明年的工作中,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将研究出台可操作的中标企业诚信评价、考核惩戒办法,明确考核评定责任主体、具体程序、认定标准和具体惩戒条款,“搭配”大数据,收集掌握并公示招标人、投标人履约情况,共享评价结果,中标企业一地失信,将处处受限,增强对中标企业行为规范的约束。(全媒体记者 李佳雯)
来源:遂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