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文章从招标智能化、投标便捷化、开标无人化、评标数智化等六个方面对人工智能在招标采购领域的应用与创新进行了介绍,并从应用的广度、深度、智能化和个性化等方面展望了人工智能与招标采购的深度融合和发展趋势,指出人工智能正在给招标采购带来深刻的变革,让招标采购交易变得更简单、更高效和更智能。
一、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主要研究使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1956年由计算机专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等首次提出。此后,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获得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和机器视觉等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瞄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聚焦人工智能关键算法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算法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不难看出,人工智能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学习的方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招标采购作为政府配置公共资源要素的重要手段,其交易成效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然而,由于招标采购涉及多个流程且所需资料繁杂,依靠传统人工方式,不仅耗时耗力、交易错误风险上升,而且不能有效识别潜在的腐败问题,难以满足招标采购发展的新要求。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在蓬勃兴起和持续创新,这将进一步增加交易透明度、降低交易腐败,助力招标采购流程再造、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监督更智能。本文通过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招标采购领域的应用及创新,揭示其如何让招标采购交易变得更加简单,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以供同行参考。
二、人工智能在招标采购领域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招标采购领域的运用,正逐步成为行业的新常态。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63号)促使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并在此后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招标采购领域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并提供了现实需求。此后,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招标采购领域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与传统技术相比,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决策支持、提升效率、增强透明度与强化监督等方面优势突出,可应用于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等招标采购全流程各环节,助力招标采购交易更加简单。
1.招标智能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动化生成并优化招标采购方案。
一是智能需求分析。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深入分析历史数据、采购模式、市场环境和走势,预测未来的采购需求,并据此制定招标采购方案。
二是智能编制招标文件。借助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学习、知识图谱(KG)等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招标文件,可解决人工编制招标文件工作量大、易出错、难批量修改等问题。具体而言,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预设法律、管理、经济技术、评标方法等可复用模块,根据招标需求,通过智能识别并调用预设模块生成招标文件;检测招标文件错误并提供修改建议;监测招标需求的改变,并自动更新招标文件,缩短文档编制周期;对招标文件进行智能合规性审查,确保文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和招标单位需求。
例如中国移动招标采购平台(ES)的一键式采购方案编制工具,可根据采购需求自动生成采购方案,并可实现招标文件、招标公告的结构化自动编制。
2.投标便捷化
投标人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大大简化投标流程、提高投标效率。
一是辅助投标决策。利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光学字符识别(OCR)、NLP技术对招投标公告和文件进行自动抓取、信息抽取、业务辅助判断,投标人能够实时发现商机及辅助决策,实现投标机会无错漏,降低人力筛选成本,提高投标效率。
二是自动编制投标文件。建立企业信息库、标准模板库、海量内容库,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根据招标文件要求和内容库信息,结合成功中标的模板,自动生成标书草案,同时利用机器学习持续优化生成草案的质量。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生成的投标文件仍需人工审核,以确保质量和准确性。不难看出,人工智能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招标响应速度、提升投标效率和准确性、降低投标成本,使投标过程更加便捷。目前,已经有投标人使用GPT编制投标文件部分章节,如施工组织方案等。
例如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快速撰写商业提案(标书)的AutogenAI公司,利用NLP技术,可根据客户的文本和知识库一键生成专业标书,能帮助客户节省85%的成本,提高30%的中标率,增加800%的生产力。
3.开标无人化
人工智能可以进一步提高开标自动化水平,提升效率和透明度,实现开标的无人化。
一是自动审查投标文件。利用NLP技术,自动审查投标人资格、投标文件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对投标人进行智能初筛。
二是无人开标。投标文件解密后,自动提取投标人结构化应答数据,通过智能机器人和网络技术在线完成无人开标,操作便捷且节约成本。
三是智能问答。人工智能驱动的聊天机器人(如ChatGPT)可以在开标环节为投标者提供即时的帮助和解答,方便经营主体,提高用户满意度。
例如南京市打造的“智能开标大厅”,利用虚拟播报技术,实现了虚拟主持、虚拟公证、远程答辩、效能展示等功能,以及无人值守式的可视化、流程化、智能化开标。截至2023年4月,累计让各类经营主体少跑腿4亿公里,节省交通费用1.9亿元,省去路途时间122万天。
4.评标数智化
评标作为招标采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招标采购的结果。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招标采购领域的创新大多应用于该环节。
一是智能清标。利用OCR、NLP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智能检测各投标文件中的企业规模、企业信誉、财务状况、投标人资质业绩情况、重要技术指标等内容,自动展示不合格项及原因分析,为评标专家后续评标提供参考依据,将评标专家从繁琐的数据格式核验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技术类评审内容,降低评标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例如通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利用“智能清标”工具,20秒内就能完成以往需数小时才能完成的技术标暗标评审工作,评审质效大幅提高。
二是智能识别围标串标。利用OCR、NLP、KG等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子投标文件的电子标识如文件制作机器码、文件创建标识码、基础软件序列号、计价软件序列号、数据时间戳、标书上传IP等进行匹配对比分析,对同一项目下所有投标文件的报价雷同性、商务雷同性、技术雷同性和错误雷同性等展开筛查分析,自动向评标专家实时推送疑似围标串标预警信息以供查验,同时也为智慧监督提供依据。
三是智能辅助评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解决传统评标耗时长、难度大、主观性强等问题,减轻专家评标压力,提升评标质量和效率。针对客观评审内容,利用OCR、NLP等技术,对投标企业的资质、业绩、报价、信用等商务标内容自动打分,降低评审工作量和时间。针对主观评审内容,利用深度模拟、机器学习对历史技术标评标数据、评审标准、打分机制进行学习训练,生成智能评标算法和模型,实现对技术标的智能打分,解决专家评标主观性强、标准不统一等问题。2022年9月,海南省住建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投标制度改革的若干措施》,规定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和简易评估法进行招标的项目,在“机器管招投标”系统中设定评标程序,全流程由“机器”自动评标。评标委员会负责对“机器”的评标结果进行复核,如没有发现“机器”推荐的中标候选人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重大偏差情形的,不得修改“机器”的评标结果。该文件推动了“专家评”向“机器评”转变,减少了评标专家的自由裁量权。截至2023年8月,海南省已经完成由“机器管”的工程建设项目70余个,不但降低了招投标成本,还实现了零投诉。
四是智能场地管控。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识别、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搭建智能交易场地管控系统,可对交易过程实施有效管控,实现专家场内智能管理、人员活动全程可控。例如重庆市研发建设的“交易场地智能综合管控平台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是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领域首个交易场地智能综合管控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实时动态监控管控区专家和重点人员轨迹、言行,智能匹配监控资源,及时预警异常行为。同时,该平台通过提供智能引导、智能操作等多种服务手段,实现对交易活动的智能管控、调度、引导、操作和监督,有效提升了交易监督、管理、服务效能,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行业2019年创新成果和2020年典型做法进行推广。
5.定标自动化
使用人工智能可实现定标的自动化,优化采购人决策流程,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并保证定标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一是智能授标。根据评审结果,利用机器学习分析历史数据,评估中标人的信誉、历史表现和项目完成能力,同时结合采购人的采购需求,实现智能授标,并自动向中标人发送中标通知书。
二是合同风险预测。人工智能可基于以往的项目经验,预测和识别潜在的合同履约风险,使采购人在缔约过程中规避合同履约风险,保障招标采购活动顺利履约。
6.监管智慧化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对招标采购的全过程实现智慧监管,以预防、惩治腐败,打造公平、阳光、高效的交易市场。
一是实时全过程监管。借助AI视频分析、AI语音识别、智能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招标采购活动全过程的实时监管,快速识别风险点并及时警示纠正,让监管更实时、更高效。
二是精准深入监管。对接交易数据、交易主体数据和监督部门数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精准定位、深度挖掘更隐蔽的风险点和腐败行为,让监管更精准、更深入。例如重庆市“渝易通”公共资源交易数据智能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对接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督系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自动一键生成“可疑线索分析报告”,助力各交易监督部门快速、精准发现线索,实现智慧化监督。又例如安徽省合肥市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设的“智能语音分析系统”,将专家语音实时转换成文字数据,根据相应敏感词实时告警,极大地提高了评标工作的监管效能。
三、招标采购人工智能未来趋势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在招标采购领域应用丰富,但是大多数应用场景较小、智能化程度不高且仍需人工介入,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未来人工智能在招标采购领域的应用将更广泛、更高效、更智能、更个性化。
1.应用更广泛
未来,招标采购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从目前的单流程分散应用向全流程全面应用转变,人工智能将贯穿招标采购的每个环节,采购人只需提供采购需求,系统就将自动实施招投标流程,自动为采购人选出最优的中标者,并自动缔结合约和智能进行标后风险管理。
2.应用更高效
目前,受网络传输技术、计算机算力和AI模型所限,人工智能处理视频、图像、非结构化数据等的速度较慢,准确率也有待提高。未来,随着网络传输技术、计算机算力的进一步提升和AI大模型的成熟,人工智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将由现在的分钟级进入秒级甚至是毫秒级,极大地提高招标采购的效率,减少错误和延迟,并进一步降低成本。
3.应用更智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已在各行业得到广泛使用。未来,人工智能有望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机器视觉等信息技术融合使用,从而极大地提升人工智能应用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解放人力,提高招标采购效率。可以预见,未来真正全流程智能化的招标采购将得以实现,交易将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4.应用更个性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人工智能不只是硬性地执行预设规则,还能更好地理解招标采购人的需求和偏好,为其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借助AI大模型,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人类的情感和意图。通过深度学习和使用其他机器学习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学习并预测用户的行为和需求,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极大地方便经营主体,并提高服务体验和满意度。
四、结语
人工智能在招标采购领域的应用,正在给整个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招标采购领域正迎来从招标智能化到监管智慧化,涵盖招标采购每个环节的智能化革命。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招标采购的效率、透明度和公平性,还降低了交易成本、方便了经营主体,并有助于防范腐败、优化营商环境,让招标采购交易变得更加简单。
笔者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将更广泛深入地融入招标采购全过程,管理更高效、更智能,服务更个性化,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作 者:李 山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
来源:本文首发于《招标采购管理》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