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泳
深圳市组建市属国有全资企业深圳交易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简称交易集团),创新公共资源交易运行、市场化配置、服务供给等机制,率先实现市区两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方位市场化整合、企业化运作,形成交易集团“服务”、主管部门“管理”、市纪委监委“监督”的公共资源交易新格局。记者昨天从交易集团了解到,截至2024年,交易集团累计交易额超8万亿元,居全国前列,为各类主体增收节支超4000亿元。
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成功拍卖,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圳样本”,其中交易集团功不可没。
深圳红树林面积为296.18公顷,主要分布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碳汇能力是森林碳汇的10倍,是海岸卫士、蓝碳明星和天然物种库。2023年,深圳市选取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保护碳汇试点开展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交易工作。
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下,交易集团快速搭建全新交易系统,全力保障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顺利成交。2023年9月26日组织拍卖,现场经过17家企业92轮激烈竞价,以485元/吨成交,溢价165%,刷新全国碳汇市场最高单价,顺利完成全国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第一拍,探索了一条碳汇可度量、可交易、可实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此案例是交易集团众多交易之一。近年来,交易集团创新公共资源交易运行机制,构建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交易体系;创新公共资源分类分领域交易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深化土地、数据、绿色等要素交易改革,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释放要素价值服务实体经济。在优化土地要素交易机制保障新产业方面,交易集团构建土地出让交易新规则和产业空间供应新模式,开展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产业空间、二三产混合用地、联合建楼等试点,累计挂牌出让工业用地161宗,有力保障了重点产业项目落地。
扩大和改善公共资源服务供给
近年来,交易集团创新公共资源服务供给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保障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公共资源配置方式,扩大和改善公共资源服务供给。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持续优化我市招投标营商环境,深化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在招投标领域的应用,交易集团在建设工程交易平台新增了电子营业执照及电子印章服务,为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子营业执照“一照通办”助一臂之力,年节约社会资金2340万元。
“聚焦一流营商环境,交易集团探索服务市场主体新模式。”据交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公共资源交易“以事定费”改革,降低全市公共资源制度性交易成本超25%,年节约财政资金超亿元。率先在公共资源交易招投标领域应用电子营业执照,上线深圳要素交易金融服务平台,面向投标、中标企业提供全周期全品类金融服务,政府采购订单融资实现当天申请当天放款,最高额度达3000万元。以电子保函替代投标保证金,累计开具电子保函8079笔、担保金额超31亿元、惠及企业超2000家。围绕科创企业资产或股权转让、企业增资等,累计服务项目2万多宗、1200多亿元。
聚焦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交易集团近年还深入探索服务社会民生新模式。实施医疗设备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改革,承担全市22家公立医院8类37个项目医疗设备集中采购,开展3批11类医用耗材省级集中带量采购,其中超声刀头类医用耗材最高降幅93%。开展全市10个区教育系统大宗食材采购公开招标,惠及1500多所学校、近百万名师生。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