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作为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方式,与各级政府日常政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公共服务的高效提供关系密切。其健康发展不仅关乎国家财政支出效率与透明度的提升,而且对社会福祉的增进与经济稳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异常低价投标尤其是“一元投标”“0元成交”现象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公众对于政府采购产品质量的担忧日益凸显。财政部近期开展的相关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开展推动解决政府采购异常低价问题试点工作,引发社会各界对异常低价采购问题的深入思考。笔者试图分析异常低价投标现象的原因、影响及治理之道,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出现原因
对于供应商而言,成交价格越高,利润自然越多。既然如此,为何异常低价投标现象频频发生?这是很多人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供应商想通过价格优势提高中标率。目前,无论是政府采购市场还是招投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中标是实现利润的前提。无论是最低评标价法还是综合评分法,价格是重要因素。因此,一些投标人选择压低报价来投标,以期获得采购人更多的关注,提高中标的概率,而在中标后却利用信息差压低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来弥补损失。此外,部分供应商可能希望低价中标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断变更资金预算,在维护、建设等方面收取额外费用,让采购人追加款项,最终超出预算,这也就是所谓的“钓鱼工程”。
二是供应商想通过低价投标抢占市场份额。一方面,对于新进入市场或希望在市场中扩大份额的投标人来说,通过低价中标,可以迅速树立品牌形象,积累客户资源,扩大市场份额。而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这些供应商可以通过后续的项目和服务来实现盈利,特别是软件开发类项目,前期留下的接口对系统后续维护升级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有些政府采购项目可能需要投标企业有过采购中标经历或提供类似业绩来证明其实力与履约能力,故一些投机取巧的供应商试图通过低价投标谋求中标经历。
三是部分采购人业务不熟练。部分采购人在招投标之前对于市场情况、项目成本的认识不足,使得后期招标价格区间设置不合理,部分投标人为了中标不得不低价投标。另外,由于评标委员会的专家选择是随机抽取,对中标项目是否异常低价的识别能力可能存在不足。这使得评标委员会在审查中的话语权降低,为投标人通过异常低价中标留下了可乘之机。
负面影响
政府采购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物有所值最为重要。政府采购的产品之所以价格更加低廉,是因为批量生产带来的规模效应。一旦远低于正常成本,很可能带来后续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一是降低项目履约质量。在通常情况下,业内技术水平较高的供应商,凭借其独特的成本优势,能够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低成本生产。但如果中标人不具备成本优势,异常低价很可能会迫使其通过使用低质量的原材料、降低生产工艺标准、减少必要的检测和试验环节等方式降低成本。这极可能导致采购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出现参差,无法满足预期要求。
二是扰乱采购市场秩序。一部分采购人的异常低价投标会使得其他投标人因无法承担低价带来的成本损失而放弃参与投标,亦或是采用同样的策略投标,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和价格混乱,影响市场公平竞争和企业规范经营。
三是降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低质量的产品往往难以满足采购人的预期要求;另一方面,低质量的产品在后期使用阶段可能会出现高昂的维护成本和使用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如果采购到“钓鱼工程”,中标人很可能在实施时以工期紧张、设计缺陷为由,迫使采购人额外追加资金或购买附加产品以满足原定需求。这些都极易导致采购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远超预算,进而降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治理建议
前不久,财政部在《关于在相关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开展推动解决政府采购异常低价问题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异常低价提出了更加量化的标准。笔者认为,想要采购到物美价廉的产品,还需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提高相关人员专业素质。一方面,采购人要加强前期对市场情况的调研和分析,了解产品的性能、最新研究情况和价格等信息,形成科学、完整、清晰的采购需求;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评标专家选拔机制,遴选具有深厚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家加入评标专家库,减少评标委员会因项目认知不足和市场了解有限而无法评断价格是否异常的情况。
二是明确关键主体责任。明确评标专家的权利与义务,使其在评标过程中能够公正、公平、客观地履行职责,确保评标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度。为此,需要制定更为具体且操作性强的异常低价投标处理程序和认定标准,为评标专家提供明确的工作指导和依据。验收主体要提高责任意识,针对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性能进行细致审查,确保其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在笔者看来,监督管理责任必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打破“多头执法、体系分散”的现状,减少因责任不清而导致的问责难题。
三是强化中标人诚信建设。数智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信用体系的构建,对采购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采购初期阶段,通过数据的高效共享与利用,帮助采购人更加精确地进行价格评估与资质审核。同时,数智化发展也有利于采购项目跨区域开展,进一步推动采购市场的公平竞争。而不断更新的信用数据,也能通过数智化共享,丰富评标阶段的参考信息库,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度。此外,有关部门需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全面记录并及时公示,以此作为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的重要依据。
(作者:白彦锋 潘琪,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12期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