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文君
近日,“韩秀云讲经济”抖音视频号讲到了“抠门经济”,其中提到,现在的年轻人有多抠门?在上海,很多年轻人开始涌入社区食堂,3元一份土豆丝,4元一份麻婆豆腐,8元一份大肉,一餐十几元就能吃饱。有人惊讶,原本社区食堂是给老年人准备的,没想到年轻人却占了一大半。在吃上,年轻人还流行起了“剩菜盲盒”,比如,有个女生爱吃面包,她就在网上下单盲盒,下班后去面包店取,因为面包是当天没卖掉的,她花12元就买到了原本30元的面包。除了吃之外,不少年轻人在穿衣上也“抠”出了特色,比如,有人偏爱逛中老年服装店,以老人鞋为例,因为穿着舒服,久站不累,部分颜色的老人鞋甚至被年轻人买断了货。此外,很多年轻人还喜欢逛品牌折扣店,款式过时了不重要,就主打一个“没钱风”。在出游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跨界”报名参加了“夕阳红”旅行团,除了价格便宜外,有一位跟团去西藏旅游的年轻人说:“跟老年旅行团游玩,行程不急不慢。”不仅如此,这次中秋国庆假期,很多年轻人不再前往著名的旅游城市,而专去一些小众冷门的城市,不仅吃穿住行更有性价比,而且还能体验到当地纯正的风土人情。有人说,一场疫情,教会了年轻人“高筑墙,广积粮”。如今,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已悄然改变,相比于追求奢侈品、大品牌,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的是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当下年轻人更支持国货,自去年起,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超过50%,另外,具有高性价比的国货手机、美妆、服饰等,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总之,当代的年轻人在各个方面都追求性价比。
上述现象所反映的“抠门经济”成为当下的一个新词、热词,即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好的体验。作为政府采购行业内的记者,发现“抠门经济”所体现的价值理念和政府采购追求的“物有所值”具有相似之处。政府采购用的是财政性资金,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更应该做到“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在这方面,政府采购一直在身体力行。
那么,在政府采购中的“抠门”行为都有哪些?记者寻找了一些事例。
近年来,像山东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东城区财政局,都试点了集中带量采购项目,将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分散的采购人单位联合起来,汇总他们同类却分散的采购需求,实施统一采购,发挥规模效益,以量换价增加议价能力,进而节约财政资金。记者了解到,目前,试点的集中带量采购项目,均能不同程度地节约财政资金,比各家采购人实施分散采购更“划算”。
比集中带量采购更“直白”的是,现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定了最低评标价法,即投标文件满足招标文件全部实质性要求,且投标报价最低的投标人为中标候选人。换言之,在供应商能够满足采购人需求的前提下,最低价者中标。
当然,实践中确实存在滥用最低评标价法的现象,导致最低评标价法饱受争议,比如,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反映了“最低价中标导致产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障”的问题。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最低评标价法只适用那些技术、服务等标准统一、“够用就好”的货物服务项目,供应商主要围绕价格展开竞争。《财政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0649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表示,出现“最低价中标导致产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障”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采购需求不完整、不清晰,供应商缺乏竞争报价的基础。对此,财政部将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要求采购单位合理确定采购需求和最高限价,科学选择采购方式和评审方法,避免在需求不清的情况下以最低价成交而导致无序竞争。同时将完善政府采购交易制度,规范最低评标价法的适用范围,并授权评标委员会拒绝不合理低价,遏制恶性低价竞争。
提及价格,政府采购各方当事人都格外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快推进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电子卖场建设如火如荼,这让价格也变得越来越透明。“花财政的钱,为别人买东西”,是政府采购的一大特点。从财政部门的角度来讲,能否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建立有效的价格监管体系,弄清楚采购人买得到底贵不贵?确保每一笔财政性资金都能花在“刀刃”上、花出效益来,成了财政部门重点关切的问题。目前,为优化提升电子卖场商品的比价策略,部分地方财政部门选择引入“政采指数价”,即,用于检测政府采购真实行情的价格指数产品,可以对政府采购云服务平台的超亿级商品数据和千亿级交易数据进行动态价格监测。此外,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顺应电子化、数字化的潮流,让价格可比,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正在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
上述案例只是政府采购在“抠门”方面的“掠影”。有从业者表示,花更少的钱,采购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是政府采购法规定的价值追求之一。这也倒逼供应商改革创新,提供优质优价的货物和服务,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持续发力,营商环境优化效果持续释放,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但也面临一定程度的风险与挑战。政府采购是政府购买性支出,是我国消费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接下来,政府采购如何在“抠门”的同时,发挥政策功能,为我国经济在年末走出一轮“牛市”贡献一份力量,值得各方当事人进一步思考。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