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紧盯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质效提升,通过大力推广电子投标保函、探索“三个同时”工作机制、聚焦“三个强化”场地建设,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便利化,助力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
一、大力推广电子投标保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一是平台“小阵地”发挥“大效益”。开发建设电子保函系统,与承保机构平台无缝对接,实现电子保单保函全封闭全流程电子化“秒出”。自2020年4月全面推行电子保函以来,电子保函应用率稳步上升,有益补充了缴纳投标保证金的方式,切实降低企业资金负担,提升了企业在市场中的活力。截至目前,累计出函28009单,涉及1823个招投标项目,累计为8203家企业释放79.94亿元投标保证金。二是服务“单一性”过渡“多样性”。开展三批次电子保函服务机构遴选,将符合资格条件入驻的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平台电子服务商,由2家扩容到18家(包括银行类3家、担保类7家、保险类8家),并成功对接、正式上线运行,为投标企业开具电子保函提供多样化选择,以多维服务便利企业投标。三是管理“粗放型”转向“精细化”。制定电子保函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细化招标文件中关于电子保函投保、退保、理赔的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保函服务。组建电子保函调研小组,对2022年已签约的19家电子保函服务机构开展实地调研,强化针对性,详细了解各服务机构基本情况、内控机制、意见建议等,为建立更具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制度机制提供参考。
二、探索“三个同时”工作机制,保障重点项目运行。一是落实“三个同时”机制。完善组织管理,加强现场指导,引导交易各方主体在截标前30分钟到达开标室,统筹保证各项目中介代理机构在线同时操作、各项目在开标过程中互不干扰,通过同时段开标、同时段抽取专家、专家同时进场评标各环节有序衔接,推进服务增效。二是优化项目开标环节。完善设施设备、操作指南,推动项目开标由“串联”走向“并联”,实现从同一时段“一厅一标”到“一厅多标”,同一时段最多组织三个项目开标到可增加至九个项目同时开标,解决交易场地时间、空间限制,突破传统“单一开标”模式,实现交易项目增量。三是深化机制监督保障。严格按照同一时段抽取评审专家、评审专家同一时段进场评审,减少中介代理机构、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之间“暗箱操作”行为,有效防范交易风险发生,打造交易铜墙铁壁。截至目前,在同一标厅已同时开展3个工程建设项目开标试运行,同一时间发起评审专家抽取,评审专家同一时间进场评标,为全市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提供有效保障。
三、聚焦“三个强化”场地建设,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一是强化场地科学分区。对照全省标准化规范化交易中心建设要求,合理划分新场地办公区、受理区、开标区、评审区四大功能区,合理设定专家进出通道,减少分区之间相互影响、外界对专家的干涉,加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现场管理,规范交易秩序。二是强化监管数智赋能。安装近200个监控摄像头,场地实现高清无死角监控全覆盖;场地监控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和中心交易业务系统实现互联,形成业务、办公、安防监控等电子化设备自动化管理,实现交易活动智能监控。三是强化线上平台应用。运用“四川省远程异地评标统一调度平台”成功调度并顺利开展项目计划总投资额2059.08万元、投标人4家的工程招投标项目远程异地评标。调度平台负责各级中心间协调联络工作,按专家参加评标就近路程调度相同评标终端场地,实现专家就近评标,减少专家参与评标路程。
来源:四川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