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3月13日电 重庆联交所集团用9个月时间,建成3万平米集中统一的智能化标准化交易服务场地“2.0版”,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人脸识别、云计算等“黑科技”引入平台建设和管理中,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由传统模式迈向智能化电子化,让交易更加阳光透明。
交易场地实现智能管控
新场地通过BIM建模整合30多个智能化子系统,保证交易场所每一个摄像头、每一个拾音器等一系列智能化设备在3D建模图上一键操控。
利用生物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对不同市场主体以及评标专家进行分类管控以及定位追踪,自动捕捉人员在新场地的所有行动路线,物理隔离评标专家和代理人员,做到“有权限畅通无阻,无权限寸步难行”。
安装近700个高清摄像头、300个高清拾音器,功能区域全覆盖、无死角,音视频数据同步集成于场地智能管控平台,不能修改,如有需要,系统将精准到人,将资料一键打包传送。
在评标室全面应用云桌面技术,实现对开评标过程的精准还原。
加强专家信息保密管理,专家抽取和名单打印设在封闭区域,抽取终端系统智能通知评标专家,专家名单提前十分钟密封打印,并直接进入评标区,整个过程全程监督监控。
关键信息实现智能加密
针对招标文件下载信息、质疑人信息、投标信息(含保证金交纳信息)、评标专家信息等处于保密期的信息,依托云平台建立四重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配置堡垒机控制主机访问权限,业务电脑实行云桌面统一控制,堡垒机、系统日志自动记录所有登录的访问信息、操作过程,并全程留痕,一旦发生数据篡改或内部泄密事件,可迅速锁定登录用户、登录时间、访问内容、操作过程等信息。
取消传统的投标报名环节,市场主体自主下载招标文件,防止潜在投标人信息提前泄密。
围标串标线索实现智能分析
建成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系统(一期),从投标文件特征码与雷同性、市场主体关系、投标人抱团、投标报价离散度、异常中标率四个维度进行深度分析,强化对工程招投标领域围串标行为的智能识别,为检测围标串标陪标违规行为、实施精准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帮助监管部门及时发现“猫腻”。
如在2018年3月,某项目进入重庆联交所公开招标,在该项目依法进行开标、评标活动期间,评标委员会对40家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有12家投标人的工程量清单错误情况完全相同,存在围标串标嫌疑。
2018年6月,经项目监督部门查证确认后,依法对12家企业给予处罚。
重庆联交所此次打造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场地2.0版,实现了“平台提档、服务提质、监管提升、资源配置提效”等功能,为打造全国一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奠定基础。(刘政宁 孙启凡 朱林国)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