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办分离”
新华网重庆3月6日电(邵以南)1月23日晚20:30。
随着评标资料封标在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6楼封标室完成,历时3天全流程隔夜评标、投资估算金额15.98亿元的市级重点项目“重庆市轨道交通九号线一期工程车辆设备集成工程采购项目”,在该中心标准化智能化服务场地顺利完成开评标。
这是重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新服务场地的“首秀”。月内,政府采购、机电设备招投标、土地及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等业务板块集中入场,分散交易服务在当地彻底成为历史。
“一个场地具备所有发包方式的招标政采项目进场交易保障能力,对市场主体当然是利好。”
一些资深的招标代理机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集约效应”引人注目,而背后体制机制发挥的作用持续凸显也许更值得关注,“重庆的进程无疑是比较超前的。”
复盘重庆此项改革,在全国率先走出了政府强监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路子。
2016年3月,按照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重庆市政府跟进出台《重庆市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施方案》,剥离了市土地和矿业权交易中心、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中心的交易服务职能,并整合市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心、市政府采购交易中心、市机电设备招投标交易中心业务。
整整两个月后,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组建成立,作为市级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由重庆联交所集团承担相应职责职能,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原有5个交易中心均更名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分中心。
“把分散设立的机构整合起来,全国这种做法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公共资源交易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廉政风险多。顺应发展趋势,重庆显然有这个改革需求。”
当地学者表示,区别于其它地方实行机构与场地整合后,并未改变事业单位性质,公共资源配置上仍主要依赖行政方式,重庆选择把交易平台运营权交给了有资质的市属国有企业。这样的制度设计,意在让“管办分离”更彻底、政府监管更公正有力,同时防止交易平台纯粹逐利导致损失公信力。由此,平台与监管部门不再存在任何行政隶属和资本纽带关系,也不行使任何行政管理职能,是真正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边界,“这恰恰是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础条件。”
企业如何办市场?
不到3年时间,不花一分钱财政资金,组建公共资源交易场地、交易系统和服务标准体系,每年为政府和社会增收节支上百亿元;2018年完成各类公共资源交易20149宗,实现交易额2702亿元——在重庆,企业把市场办成了改革的“主战场”。
“平台运营的核心,在于打造阳光、规范、公正、高效的交易环境。整合前,5个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分布在5个区域,服务流程、服务规范也有很大不同,监督乏力、市场隔离,不利于市场主体办事和集中监管。”
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重庆联交所集团负责人日前表示,他们自筹资金5亿元,建成3万平方米集中统一的智能化标准化交易服务场地,平台所有服务事项在这里实现“一门受理”、“一窗通办”。新场地设有2000平方米服务大厅,及28个服务窗口、28间开标室、11间竞争性谈判室、58间评标室、2间监督部门隔夜用房、5个答疑澄清室、100余个独立音视屏监控工位,可同时容纳70余个项目进场评标,全天能完成100个以上项目进场交易、接待市场主体上千人次。
“新场地建筑面积比之前5处分散场地减少四分之一,但开评标室、拍卖厅等功能用房在不同业务板块拉通使用,使用效率较之前提高1倍,平台服务承载能力也大幅提升。”
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整合原有的管理制度、交易服务流程、交易文书、办事指南、服务目录清单进行分类清理,新制定平台服务规范、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综合性服务标准,形成了235项服务规范体系,全部在平台官网公示。
2018年4月开标的白居寺长江大桥工程PPP项目,中标价为21.42亿元,重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收取服务费25万元。若按原收费标准2.8‰且上不封顶计算,应收交易服务费599.76万元,实际为企业减负574.76万元,减费率高达95.8%。
事实上,下大力气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重庆公共资源市场已持续推进2年多。
“中心严格落实明码标价,在官网和场地公开收费清单、标准和依据。”该负责人介绍,2017年至2018年,平台佣金整体降幅达70%以上,每年减少收费约3亿元。
大数据智能化,则是撬动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
同样是自掏腰包,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成了全流程电子招投标监督、服务、交易系统,实现交易场地智能管控、关键信息智能加密、围标串标线索智能分析,有效避免交易环节人为因素干扰,为政府有效监管提供了精准还原的可靠依据。服务方面,免费向市场主体提供电子投标文件制作等全套服务,杜绝系统开发单位收取任何形式的软件使用费。
利用这套系统,交易也从线下走向线上。目前,国有资产、矿业权、碳排放权、排污权已全面实现网上交易。其中,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开标时间平均缩短约80%,为市场主体节约70%的交通费、60%的管理成本。据估算,在30个区县分支机构全面推开后,每年可为市场主体节省文件印制、差旅费、人工成本等刚性支出3亿元以上。
近两年,关于市级平台的交易投诉不到10件,且多为与中心无关的误投诉,未发现一例违规违纪行为,根本扭转了平台整合前举报投诉集中高发的局面。
提升地区要素市场影响力
“这一系列动作,让重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基本完成了原有机构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的蜕变。”
当地学者认为,得益于体制机制,重庆公共资源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开放程度和资源配置效益,可能也已来到历史最高点。
近几年,重庆国企国资改革明显提速,国有产权交易迎来一波密集放量。
2018年8月,重庆科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项目,通过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互联网竞价系统138轮次激烈竞价后,最终以483万成交,溢价368万元,竞价增值率达320%,成功帮助转让方从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高溢价回收退出,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数据显示,推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改革后,重庆国有资产项目竞价增值平均达21.3%,国有资产招租项目平均溢价率达45.7%。
“秘诀在于运用市场化思维充分挖掘资产价值,用市场化、信息化手段广泛发动市场。”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人说。
在国有产权交易、土地矿业权出让业务中,中心积极介入交易链条前端,为转让方提供完善法律手续、资产包策划、制定转让方案、市场顾问等投行化服务。另一方面,中心建立了市场主体信息库、投资人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除通过法定渠道公开项目信息,还借助微信、微博、APP、召开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实施精准推介。目前,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网访问量累计突破2000万人次,每周访问量近55万人次,较整合之初提升了近6倍。
有业内人士感叹:重庆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很大程度已成为当地一个极具活力的招商引资阵地,要素市场的开放度和影响力随之节节攀升。
据了解,整合以来,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仅顺利承接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电子招投标试点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世行项目电子化交易,还携手成都铁路工程建设监管局,将成都铁路局集团管内所有铁路建设工程招投标交易落户重庆。同时,作为西部地区唯一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合建设的机构,开发运营中西部唯一一家加工贸易废料交易平台,推动环境成本合理负担机制和污染减排激励约束机制落地,增加生态补偿收入;与30多央企集团公司开展资产交易合作;吸引到湖北恩施清江流域整治、南京中油凯威石化有限公司60%股权、长江上游航道资产等一大批异地交易项目入场……
“改变公共资源配置和政府监管原有逻辑的‘密码’,就是市场化。”去年11月5日,按照《重庆市机构改革方案》,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作为重庆市发改委的部门管理机构。该局相关人士表示,重庆探索建立的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机制,未来将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