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李金红】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了代理机构业务培训,用以加强从业人员对《公共资源交易代理机构进场交易行为考核暂行办法》的理解,推动办法的执行,进一步提升代理机构业务水平,创造更加公平规范的交易环境。
2018年以来,桂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善管理机制,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创新启动“数字见证”管理新模式,实施代理机构考核管理、评标专家现场评价管理,推行标准化服务,做到了机制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平台运行呈现出“信息公开、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新格局。
2018年,桂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共完成交易项目3309宗,交易额214.89亿元,节约额11.49亿元,节约率5.7%,溢价额2.10亿元。项目数、节约额、溢价额3项指标同比分别增长43.8%、28.6%、18.4%,节约率提升0.8个百分点。
依托科技,加强电子平台建设
中心在原有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化交易平台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系统功能,持续推进“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融合发展。目前,所有进场交易项目实行网上匿名报名、网上下载招标文件、网上约退场地、网银缴退投标保证金、系统自动抽取评审专家。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类项目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政府采购项目实现半电子化交易。
中心以市级交易服务平台为基础,实现市县一体化平台共建共用,打通市县两级系统渠道,做到市县信息数据对接共享,同时做好与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的对接及交易信息数据推送共享,切实提高数据信息汇集共享质量。中心还建立严密的防控系统,交易系统各个环节均考虑安全防控措施,配备了网站防篡改系统、网闸保密系统等保障数据安全。此外,中心充分发挥电子化监控系统的“科技防腐”作用,对交易全程进行高清晰、无死角监控并实时录像录音存档。
创新举措,加强交易现场管理
交易中心要对入场项目负责,就必须加强现场管理。为此,中心先后出台内部管理制度26个,制定业务流程制度18项、办事指南27个,梳理排查出业务流程风险点及廉政风险点32个,形成健全规范的管理体系。
实行“数字见证”制度,避免人为干扰。代理机构工作人员、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不再进入评标现场,而是通过实时音频、视频系统在评标区域外进行“数字见证”,提供服务。评标区入口增设通讯工具检测装置,评标区内安装手机信号屏蔽器,对评标专家实行物理隔离、封闭管理,切断专家与外界的联系,充分给予专家独立评标评审空间,减少了评标现场人为因素的干扰。
实行标后资料封存制度,防止恶意质疑投诉。对所有进场交易的项目,在评标结束后将开标、评标资料进行封存,直至法定质疑期结束止解封。此举有效防止了相关利益当事人在中标公示期间违规翻阅或更换投标文件进行针对性的质疑投诉。
实行现场行为考评制度,加强代理和专家管理。中心严格执行《公共资源交易代理机构进场交易行为考核暂行办法》《公共资源交易评标评审专家现场行为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对代理和专家实行多方主体参与的“一标一评,量化管理”。
2018年11月以来,共有7个项目的24名评委被记录不良行为,4家代理机构被给予20~50分的考核扣分(满分100分)。考核结果按季度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示,并报政务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结果运用,引导交易参与主体加强自律,促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诚信管理。
实行社会监督员制度,拓展交易监管方式。中心从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中选聘公共资源交易社会监督员,选取交易金额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行现场监督。2018年共56个项目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形成了“行政监察、行业监管、社会监督”互相补充、共同管理的综合监管新机制。
牢抓重点,提升交易服务质效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要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优化服务举措,实现服务向前、向下延伸,提升各类市场主体满意度。
在交易服务上做“加法”。中心开通 “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和服务中央财政预算项目、精准扶贫项目、重大重点项目等五类项目。在现有人员和场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开标室一天三次轮用,增设临时评标室,工作人员“8+N”小时工作制等方式,为项目交易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