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展教育繁荣背后所暗藏的巨大危机集中体现在会展毕业生的就业率上,会展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困扰会展教育界。
如何使会展毕业生能“学以致用”,又能尽可能多地适应不同职业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界、教育界和会展专业学生间的共赢,这已成为会展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会展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探讨会展教育在匹配市场需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加强会展教育资源与主体会展市场的互动
当前会展教育缺乏就业岗位的指向性,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追求大而全,弱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会展院校在各自的领域里摸着石头过河,在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上缺乏统一标准,课程设置上出现巨大差异。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院校间信息不对称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我国会展教育师资短缺现象依然存在
我国会展行业本身还处于一个不断摸索和认知的过渡期,相关理论和会展业体系尚不完善,多数会展教师没有从事会展操作的实践经验。因此,会展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课程讲授空洞,缺乏针对性。
会展师资半路出家情况严重
很多会展老师有经济、外语、旅游、历史、社会学、广告、管理等专业背景,虽有博士、硕士、教授等良好的师资资源,但真正的会展实操经验普遍匮乏,对会展市场与会展企业需求把握不准。因此,不能展开诸如案例教学和展会模拟环境等形式多样的教学。
现有会展学科体系在学院派中尚未达成共识
会展院校信息不对称,在课程设置上出现巨大的差异,对专业内涵与外延各持一词,出现高校现行的会展理论教育体系难以与会展市场、会展企业的结果导向型的用人目标形成一致,最终导致社会急需的会展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会展缺乏特色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经常与会展企业用人需求相左;另外,专业教师处在理论迷茫的困惑中。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我国会展教育的良性发展。
会展产业链具有多行业集成特征。在会展人才培养标准上,行业与企业间既有共性,也有特性。会展企业希望人才是已拥有广泛和专业的从业经验,就业后能独挡一面,而现实却是会展专业学生“理论扎实、实践匮乏”,与会展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有效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大投入提纯会展理论科研成果
会展院校要加大会展科研经费的投入,创新会展科研管理机制,优化学术环境,整合研究资源,鼓励与强化教育从业人员对会展发展原理、会展实务流程中核心知识的研究与探索,进一步提纯会展理论科研成果,优化应用型会展教学工作。
从专业建设角度出发提高会展实践水平
会展院校应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在培训基金、工作量化标准与制度上创造条件,要求专业教师放下架子沉入大型会展机构与企业学习与锻炼,了解整个会展活动过程与程序,做到能说会做,提高会展实践水平。
让专业教师了解会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专业教师在深入基层过程中,学校需提出具体的课题要求与教研的具体目标,根据不同活动主体的人才需求特征,实现定性定量的课题研究,从而使会展教育更好地切合会展企业注重结果导向型的实际。
编制出有特色的会展专业教材
鼓励会展教育专业师资在会展企业中边实践,边研究,与会展从业人员合作开发,细分和强化课程设置,明确教学重点和人才培养重点岗位的指向性,摸索真正符合会展企业需求的会展特色教材。
建立学校内部模拟实训室
会展专业学生要全面发展,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主要需加强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学校环境中,建立模拟实验室尤显必要。笔者建议会展院校内部可根据会展教育细分方向的基本待征,建立模拟实验室。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需设置两个重要的模拟实验室:
展览模拟实验室
展览模拟实验室分为硬件与软件两大部分。硬件部分包括展览环境中通用的国际标准展位构件系统和用于展览各环节中的电脑设备。软件部分包括展览组织机构OA系统、观众跟踪管理、展位设计、网页设计、美术设计及其它相关标准办公软件。
通过实验,培养会展专业学生进一步熟悉展览的立项、主题、招商、招展、预算和运营管理;能够对展览活动核心资源(参展商与专业观众)进行管理;掌握展览营销与筹办的基本工作程序与展览营销和现场服务管理能力;学会使用展览营销管理工具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熟练应用展览信息化管理工具、制作展览专业广告等能力。另外,辅导专业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展览策划与组织实训、展览基本技能实训等课程。
会议模拟实验室
目前我国会议业正步入增长型发展阶段,会议组织管理人才奇缺将出现井喷现象。因此,学校内部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将有助于学生赢得更多择业机会。
会议模拟实验室主要依赖的硬件配置,如摄像机跟踪及视频、VGA切换系统、投影设备、固定及流动的红外6+1同声传译系统、国际配备会议控制系统、数字讨论系统、IC卡身份认证与同声传译等会议设备;而在软件方面主要依赖如专业会议管理软件、会议集中报到软件等其它相关办公软件,以支撑学生进行模拟会议管理实训。
会议模拟实验室的目的是开设会场布置实训、会议接待实训、会议安排实训、会议服务实训、会议展示实训、会议营销与筹办实训、会议策划与组织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等课程,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从会议竞标、促销、实施、组织、服务、展示、总结等全过程的方法与技巧;同时还掌握会议策划与组织的基本工作程序、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学会使用会议策划与组织管理等软件工具,来提升学生在实际环境中的会议组织管理能力。
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设计与指导
笔者先前从事会展实务工作,曾指导过来自数十家高校的实习学生,通过与实习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实习学生的抗压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积极性与主动性、团队合作、职业技能等普遍较弱。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我国大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以下会展教育的瓶颈问题:
学校与会展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
学校在实习基地建立过程中,缺乏对不同会展企业工作特征、岗位设置、用人诉求的深度了解,以及会展企业不熟悉学校课程设置、学生对职业技能掌握程度、会展教育的实习目标等方面的设置,再加上学校对实习基地没有科学统筹规划、定期联络、专人负责(配合教学)的机制,双方形成对会展教育认知的信息孤岛,导致实习效果不显著。
学生实习前期缺乏具体辅导
从目前笔者接受会展实习学生的情况来看,大多学校对参与会展企业基地实习的学生都缺少前期辅导。比如,没有明确的实习规划与任务;对目标实习企业业务流程了解不够,运作项目介绍不全面;未对社会环境中的能力加以辅导;缺乏以结合会展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方式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会展从业资质的系统培训。
社会实践未导入社会调查环节
目前,开办会展专业的高校在学生实践环节中相关社会调查方面的指导与策划较弱。因此,会展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没有很好地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也无从更深地了解行业发展的特点、项目运行的规律及行业内各环节间的相互关系。
对学生实习的“放羊式”管理
部分院校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旦与会展企业签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接下来就是选送在校学生,未能就实习学生如何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制定有效实习规划与会展企业进行对话,使会展专业学生的实习既不系统性,也无法实现可控性,导致会展实习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加强会展学生实践环节指导是意义十分重大的教学课题,也是会展教育匹配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根本上加强这项工作,除了会展教育本身要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怪圈,要深化改革会展教育还应着手以下工作:
建立与健全会展院校与会展企业对话机制
会展教育在实习基地选择与建立过程中,需根据会展教育课程设计、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程度、会展实习具体目标进行系统与合理的规划,定向定量地去企业实习。同时也要对不同会展企业岗位设置、用人诉求进行摸查,将学生特点、实习目的等与企业进行良好沟通,建立定期联络、专人负责(配合教学)的对话机制,充分利用会展企业实践平台,消除会展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信息孤岛,提升学生的实习效果。
开设学生实习前的辅导课程
笔者认为,辅导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能力辅导,提升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如社会沟通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职业技能运用能力等;业务辅导,介绍目标实习企业一般业务流程
和项目特点;任务辅导,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实习学生布置实习任务并对完成任务的方法进行辅导;资质辅导,进行会展从业资质的系统培训,使实习学生贴近行业特点,成为会展企业的一员。
策划与布置社会调查内容
会展教育充分利用实践环节开展社会调查,并缜密策划社会调查内容与研究课题的设立,指导会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很好地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这无论对行业发展、会展教育的研究以及帮助会展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过程管理
会展教育应从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着手,建立对师资的鼓励机制,加强对学生各实习阶段的管理,利用现场教学,委托会展企业从业人员对学生的定人、定岗辅导,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过程管理应在学校实习经费、教师工作量、教学考核指标设置方面统筹安排,从而全面提升会展学生实习的系统性与可控性,促进会展教育、会展企业与会展学生间各种形式的互动与交流,达到会展实习效果最大化。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