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人民网节庆会展频道独家栏目专稿,系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一提起中国会展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是发展速度快,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长;二是数量多,2007年,办展数量近4000个;第三就是会展乱,重复办展、恶性竞争严重。快是好事,数量多未见得是好事,会展乱那就一定不是好事了。
为什么说展会数量多未见得是好事呢?看看中国这4000个展会质量吧。在这4000个展会中,真正有国际影响的展会屈指可数,除了广交会、义乌小商品博览会等几个展会以外,真的不知道还有哪个展会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在这4000个展会中上规模、高质量的品牌展会数量也少之又少,超过1000个标准展位的展会不到总数的20%。如果我们用成交额和观众总数两个基本指标来衡量中国展会的质量,约有七成的展会冷冷清清或成交额很小,属于劣质展会。由此看来,展会数量多有什么用?所以我认为,展会不在数量多,而在于质量精,没有订单的展会无论如何,对参展商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
“乱”是中国会展经济发展中的最大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中国会展业有多“乱”吧:首先,重复办展问题。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举办的各种规模的纺织服装展会高达70余个,其中首届举办的新展会占50%以上。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汽车展多达上百个。同一时期在同一城市举办的相同题材的展会好几个,比如2006年5月23日到5月31日的近10天中,北京就举行了三个乐器方面的展览。其次,恶性竞争问题。本来某一题材的展会在该城市已经举办多届,属于成熟展会,但是,一些会展公司出于击垮对手的目的,同期举办内容相近的展会,通过给予参展商更多优惠办法吸引更多的参展商参展,不图挣钱,只图搅局。2007年,哈尔滨市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美容美发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十多届了,现在已达到近500个标准展位的规模,属于成熟展会,已成为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省少数品牌知名展会,2007年9月,哈尔滨市另一家有实力的会展公司也要举办题材类似的展会,结果两家会展公司之间矛盾重重,为了吸引参展商使出浑身解数,结果是一家展会没开成,举办十多届的展会虽然如期举行了,但是展会的收益收到了很大的影响,展会的信誉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恶性竞争的结果就是谁都别想做大做强,谁都别想挣钱。最终受损害的还是中国的会展经济。第三,“骗”展问题。中国的展会不管大小,都冠以“国际”招牌,实际上却没有一家外商参加;还有很多企业办展都称是省市政府主办,其实政府根本就不知道该展会的存在;一些小的展会为了吸引参展商,把展会说的非常好,许诺很多优惠条件,可是参展商到展会现场一看,完全不是说的那么回事。上当受骗的感觉非常强烈,退展、罢展情况非常多见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会展经济为什么会这么乱?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管理跟不上,政府没有尽到对会展业宏观指导,加强规范与管理的职责。有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了,政府不能干预企业行为,不能干预行业的具体事务。会展行业应该由企业自由竞争。没错,会展行业企业确实应该唱主角,但是,不等于政府可以完全退出,不管不问。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好游戏规则,并当好裁判,使行业内有序竞争、合理竞争。这样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没有制定出游戏规则,当然就没有办法当好裁判了。所以,才出现今天我们看到的会展业混乱的局面。其实,政府也知道会展业很重要,也想规范管理,只是还不知道如何规范管理罢了。其次,是企业实力弱,展会品牌知名度低,不得不骗展。现在大多数会展公司还出于创业初期阶段,员工几人到十几个人,资金几十万,成立时间不过10来年,要钱没钱,要品牌没品牌,公司要维持,展会还得开,“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骗”也是公司初期生存的基本手段。
中国会展经济的出路在那里?我认为,首先政府做好发展规划。会展经济是城市经济,政府有责任对会展业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不是有条件没条件的城市都要发展会展经济,使有限的会展资源白白浪费和产生严重的内部恶性竞争。其次,政府要扶持与管理。会展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在展会初期阶段,需要政府“扶上马,送一程”,更多地依赖政府的扶持;当会展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独立生存、发展能力的时候,政府扶持力度开始弱化,逐步地由政府扶持向市场化运作过渡;在会展业比较发达的时候,需要政府运用法制、政策手段来调控,规范会展市场,避免出现会展市场混乱的局面。再次,政府部门与会展行业协会联手,出台会展业发展规范,加大对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打击重复办展行为。第四、为了让信誉好、效果好的展会脱颖而出,政府或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展会的评估机制。明确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和主办主体的资质条件、对展会的质量和展览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和认证等等。使会展业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