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工作应走出“十大误区”(下)
http://scbid.com/index.php
发布日期:2010年08月12日
固步自封的误区。“故步自封”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将它用到采购工作中是指始终凭借自己曾经的经验去看待各项采购工作,甚至是用过去的老一套办法指导已与其不相适应的新形势下的工作,不认可能够解决现行机制和现阶段工作中新问题的一些做法或建议。这种思想总是认为能解决现阶段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好办法,不符合采购法有关规定,没有完全依法办事,或者说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就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即使很实用,很管用,法律没有规定就不能用。试想,解放新中国中,我们党用的那一套战略思想和以农村包围城市,以及工农武装的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等等一些好的“土办法”在哪本军事教课书中有?还不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实情,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大范围推广,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因此,政府采购工作也是一样的,在我国既没有一套完整的经验和办法可借鉴,也没有一整套理论作指导,只有在不违背政府采购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大胆实践,走出故步自封的误区,根据区域实情,采购需求和当地的政府采购市场完善程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断除旧推新,制定一些适合当地实情,能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好办法,推动采购工作全面稳步开展。
自以为是的误区。当前,在采购队伍中还有一部分同志,因在政府采购工作岗位上干的时间较长,在单位或社会上就政府采购而言威望比较高,在工作上做出了一点成绩,或者说取得了一些成就,就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政府采购的先导,自己的工作思路就是政府采购工作的发展路线,只有按照自己那一套办法和自创的理论去工作,就能把采购工作搞好,或者说在采购工作上就不会走弯路。这种对工作的热情是值得提倡的,但这种热情和工作思路是否建立在大量的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通过大量的实践,而单凭一两个特殊的案例就得出一个看似正确,但在实际工作中行不通的,甚至是以篇概全的工作思路,或者出台一些不能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办法,使采购程序增多,采购成本增大,采购成功率降低,这样不但不能很好地推进采购工作,而且会将采购工作形成的良好声誉和口碑白白葬送,使采购工作再次陷入发展的低峪。
只讲程序的误区。推行和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其目的是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质量和工作效率,发挥政府采购调节宏观经济的效能。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这种说法没有错,但只讲程序,或者说只注重程序而不注重采购结果,则是大错而特错。试想,如果我们工作的程序是完善的,没有任何疏漏,但通过这种严谨的程序而得到的采购结果成功率极低,不利于当地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始终让采购单位或者供应商处于抱怨的状态,那么这种程序还有必要坚持或者存在吗?因此,政府采购工作不但要讲程序,而且更应注重采购结果,要使通过事先制定的程序实施采购后,得到的采购结果更能客观真实,既让供应商满意,也让采购单位满意,而不能只使采购当事人中任何一方感觉良好,而其它各方始终处于被动和无奈,导致采购项目质量大大缩水,售后服务危机四伏。同时,制定的程序还要有助于实现政府采购的目标和政策功能,有助于构建和谐的采供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急于改革的误区。改革是改掉不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的那些旧的制度办法等,以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改革是不断废旧立新的最有效方式,通过改革可以促进发展,通过改革可以不断提高,但是急于改革,或者说不切实际的改革则会断送美好的前程。一项制度,一种状态,一种体制等,它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这个周期内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改变它,就会付出代价,特别是在它生命力处在正旺盛的时候对它进行改革,那付出的代价会更大。政府采购工作也是如此,当一项制度,一套程序,在那个特定的阶段,如果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采购工作,只要对它稍加完善,它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对它彻底地改革,则效果不一定好,有时会势得其反,使工作倒退到最初状态。这是因为采购单位和供应商等采购当事人已接授了那种程序,或者说熟悉了那种程序,如果对它进行了改革,就会使他们对已熟悉的制度和程序又变得陌生起来,不利于采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如果各种条件具备,改革的时机成熟,那么该改革的一定要彻底改革,使采购工作与时具进,与其它工作同步,促进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工作浮躁的误区。政府采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将它干好,不但要有过硬的本领,还要掌握各类基础知识,洞悉采购市场变化,了解采购需求,明确国家法令规定,熟悉采购制度和程序,并且要善于研究工作中的新问题、掌握政府采购发展的新动向,对工作任务能够找准切入点,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对待,用细致入微责任心去迎接,才能胜任工作。因此,作为采购工作者,要静下心来去学习,不但要学习采购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实践经验,坚持边学习,边工作,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克服学习和工作上的浮躁心理和一知半解的工作作风,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提高身综合素质,做一位合格的政府采购工作者。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
自以为是的误区。当前,在采购队伍中还有一部分同志,因在政府采购工作岗位上干的时间较长,在单位或社会上就政府采购而言威望比较高,在工作上做出了一点成绩,或者说取得了一些成就,就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政府采购的先导,自己的工作思路就是政府采购工作的发展路线,只有按照自己那一套办法和自创的理论去工作,就能把采购工作搞好,或者说在采购工作上就不会走弯路。这种对工作的热情是值得提倡的,但这种热情和工作思路是否建立在大量的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通过大量的实践,而单凭一两个特殊的案例就得出一个看似正确,但在实际工作中行不通的,甚至是以篇概全的工作思路,或者出台一些不能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办法,使采购程序增多,采购成本增大,采购成功率降低,这样不但不能很好地推进采购工作,而且会将采购工作形成的良好声誉和口碑白白葬送,使采购工作再次陷入发展的低峪。
只讲程序的误区。推行和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其目的是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质量和工作效率,发挥政府采购调节宏观经济的效能。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这种说法没有错,但只讲程序,或者说只注重程序而不注重采购结果,则是大错而特错。试想,如果我们工作的程序是完善的,没有任何疏漏,但通过这种严谨的程序而得到的采购结果成功率极低,不利于当地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始终让采购单位或者供应商处于抱怨的状态,那么这种程序还有必要坚持或者存在吗?因此,政府采购工作不但要讲程序,而且更应注重采购结果,要使通过事先制定的程序实施采购后,得到的采购结果更能客观真实,既让供应商满意,也让采购单位满意,而不能只使采购当事人中任何一方感觉良好,而其它各方始终处于被动和无奈,导致采购项目质量大大缩水,售后服务危机四伏。同时,制定的程序还要有助于实现政府采购的目标和政策功能,有助于构建和谐的采供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急于改革的误区。改革是改掉不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的那些旧的制度办法等,以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改革是不断废旧立新的最有效方式,通过改革可以促进发展,通过改革可以不断提高,但是急于改革,或者说不切实际的改革则会断送美好的前程。一项制度,一种状态,一种体制等,它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这个周期内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改变它,就会付出代价,特别是在它生命力处在正旺盛的时候对它进行改革,那付出的代价会更大。政府采购工作也是如此,当一项制度,一套程序,在那个特定的阶段,如果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采购工作,只要对它稍加完善,它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对它彻底地改革,则效果不一定好,有时会势得其反,使工作倒退到最初状态。这是因为采购单位和供应商等采购当事人已接授了那种程序,或者说熟悉了那种程序,如果对它进行了改革,就会使他们对已熟悉的制度和程序又变得陌生起来,不利于采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如果各种条件具备,改革的时机成熟,那么该改革的一定要彻底改革,使采购工作与时具进,与其它工作同步,促进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工作浮躁的误区。政府采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将它干好,不但要有过硬的本领,还要掌握各类基础知识,洞悉采购市场变化,了解采购需求,明确国家法令规定,熟悉采购制度和程序,并且要善于研究工作中的新问题、掌握政府采购发展的新动向,对工作任务能够找准切入点,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对待,用细致入微责任心去迎接,才能胜任工作。因此,作为采购工作者,要静下心来去学习,不但要学习采购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实践经验,坚持边学习,边工作,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克服学习和工作上的浮躁心理和一知半解的工作作风,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提高身综合素质,做一位合格的政府采购工作者。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