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又联合发出了抗议中国贸易行为的声音——它们“异口同声”地对中国最近有关引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规定表示不满,指称其带有歧视性,会限制外商向中国政府机关销售高科技设备,并违背了中国有关反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多项承诺。
中国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上个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2009年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的通知》,正式开展相关认定工作。三部委并将最终审定和发布《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财政部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实行动态管理。
按照有关规定,进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可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享受政策扶持。此次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主要选择了6大高新技术领域产品:计算机及应用设备、通信产品、现代化办公设备、软件、新能源及装备以及高效节能产品。
包括美国商会在内的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30多个商业团体10日——提交认证申请的最后期限——联名致信中国政府有关部委,对这项旨在发展中国本国产业的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表示不满和抗议。它们甚至在联名信中称,该政策“把苛刻的歧视性条件强加给想要打入中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公司,将损害各国致力于建立的更积极的对华经贸关系”。
美国贸易代表柯克的发言人格思里10日也声称,美国政府对此“严重关切”。
实际上,西方国家公司和官员此次对中国政府的抗议恰恰再次显露了西方在对待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问题上,一贯持有强权逻辑和自相矛盾的立场。
2007年12月28日,中国正式启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的谈判。作为WTO的一项诸边协议,《政府采购协议》的目的是促进成员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扩大国际贸易。但它由WTO成员在自愿的基础上签署。
然而,众所周知,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目前仍仅为《政府采购协议》观察员,因此,中国有权不接受该协议有关条款的约束,这符合WTO的相关规定。
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均曾公开表示,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投资生产的商品算作“国内产品”。据北京交通大学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称,目前中国的外资企业达60多万家,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及高科技产业。目前,外资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占据着压倒性的研发制造优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很长时间里,由于一直对国外品牌比较信任,中国国内很多用户在采购产品时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对本土产品的“歧视”和“排斥”。而在一些重要的高科技产业领域,中国甚至没有生产厂家。为促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国政府采购新规本无可厚非。
尽管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数量正以年均递增15%的速度扩大,但中国商务部最新的数据也显示,多年来,中国技术出口金额远低于进口金额,进出口逆差约达200亿美元。
有数据显示,尽管被称为“世界工厂”,但中国工业品出口的55%以上、高科技产品出口的87%以上由跨国公司完成,其核心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基本上掌握在他们手中,中国人更多的是在组装环节挣点血汗钱。
不仅如此,西方国家的“贸易篱笆”却更为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尽管中国派出的海外采购团频频出手,但重要核心技术仍牢牢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和中国相比,欧美国家的技术壁垒才更难攻破,无论是从欧美国家进口高端产品还是学习先进技术,对中国来说都绝非易事。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