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正在群体性崛起,成绩喜人。上半年,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95.53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9.45%。同时,我国对自主品牌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新的公务车配备标准将对自主品牌的采购比例有强制规定。
在我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跨国企业纷纷把主战场转向我国之际,代表我国汽车产业振兴希望的自主品牌该如何自处?
在自主品牌未成为巨人之前,政府的扶持不可少。自己的孩子自己疼,政府应把对自主品牌的支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断细化政策,在政府采购中多多采购自主品牌。本报适时推出了“自主品牌如何赢得主场优势”系列报道,提醒我们既要看到我国汽车自主品牌企业经过多年积累和努力取得的骄人成绩,同时也要看到跨国汽车企业正加大瓜分中国市场力度的严峻形势,不能有“小富即安”的心态,应乘胜追击,克服目前某些车型中依然存在的小毛病,走好“经营品牌”之路。
“汽车自主品牌如何赢得主场优势”系列报道(之一)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正在群体性崛起,面对初步成绩,业内专家指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要乘胜追击 不能“小富即安”
通用汽车前CEO瓦格纳8年前不会想到,2008年北京车展他会以嘉宾身份在台下观摩上汽自主品牌的揭幕;奥迪董事会主席施泰德也没有想到,有一天参观中国自主品牌展台会成为他的日程安排之一。
在2009年上海车展上,面对记者追问“明天你最想去哪些展台看看”时,自尊心极强的施泰德随口说出奔驰、宝马后,又立即补充了比亚迪的名字,由于电动车概念和巴菲特参股,比亚迪已经名声在外……
自主品牌正在群体性崛起已众所周知。事实上,跨国品牌也已经实实在在感觉到了来自我国自主品牌的“威胁”。今年上半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95.53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9.45%,尤其是在5月份,奇瑞销量超过上海通用排名第二。
面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取得的骄人成绩,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表示:“自主品牌的发展让大家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但尚不足喜,更不能有‘小富即安’的想法,应该乘胜追击,最终成为世界的汽车强国,而不仅仅是汽车大国。”
自主品牌虎踞龙盘今胜昔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曾在上海车展上坦言:“奇瑞要自己创造出一个品牌超过这些国际品牌”。奇瑞的底气源于我国自主品牌整体实力的大幅上升。
2005年被业内称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元年”。但这一年并非自主品牌大发展的一年,而只是中国汽车产业关注“自主品牌”议题最多、争论最激烈的一年。最后达成共识: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走“自主品牌”的道路。
经过几年的发展,江淮、奇瑞、上汽、长安、华晨等自主品牌不负众望,从星星之火到形成燎原之势,自主品牌的群体优势已今非昔比,就连以前对自主品牌不屑一顾的合资品牌如今也开始密切关注自主品牌的发展动向。
众所周知,自主品牌是从低端车起家的。现如今,自主品牌已不再徘徊于低端市场。随着一汽奔腾、红旗HQ3、上汽荣威、上汽名爵、江淮宾悦、奇瑞A6、华晨尊驰1.8T等中高端自主车型纷纷上市,长期以来被外国品牌把持的中级轿车市场已被自主品牌打破。
技术是汽车行业的“核心”,华晨汽车董事长兼总裁祁玉民告诉《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过去核心技术大多由外资掌控,而现在自主品牌逐渐注重自主研发能力开发,车辆的质量、稳定性以及可靠性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则强调自主品牌现在都已有“精品意识”,经过多年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在外观、品质、性能、油耗、操控、安全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产品与外资品牌相比不落下风。
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抢眼表现也让跨国品牌十分紧张。
近三年来,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呈现“井喷”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50%以上。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开疆拓土为自主品牌的真正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几年前国内主流汽车企业在自主品牌方面大多乏善可陈截然不同,眼下,国内各大汽车集团在自主品牌方面的步子也越迈越大。
一汽集团奔腾和红旗品牌目前已经是一汽的支柱品牌;上汽集团在2004年~2005年出手,以收购来发展自主品牌;东风集团首款自主品牌轿车“风神S30”今年已经上市。我们相信北汽和广汽集团的自主品牌也会尽快走出 “概念车”阶段。
巨大市场为合资品牌做嫁衣
业内观察家认为,十几年来,中国汽车业“以市场换技术”的构想基本落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招牌下,合资公司50:50的股比其实只是一种自我安慰。我国汽车工业的主体迅速滑向“巴西模式”,成为外资品牌的加工厂。
在看似红火热闹的背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却隐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遗憾和担忧。
经过国家大力度的政策扶持以及自主品牌的奋力直追,我们可以看到大街上跑的自主品牌车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品牌就可以高枕无忧、小富即安了。
许多人都在为我国今年以来月月产销过百万辆的成绩而欣喜,却少有人掐指去算算这些销量里有多少是属于自主品牌的。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205.49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5.32%;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20.72%、14.30%、9.40%、7.67%和2.59%。
每年以近25%的速度增长的政府采购市场,自主品牌在其中所占的市场份额也非常尴尬。根据统计报表显示,2008年江苏省共采购7辆奇瑞、8辆中华;福建省共采购4辆奇瑞、2辆中华。河南的自主品牌采购量相对较多,但2008年奇瑞也只有不足200辆的销量。
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还专门做了一个调查,她无奈地告诉《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2004年,政府采购公务车的总额达500亿元,占当年政府采购总额的1/4。2008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800亿元,成为政府采购增长的种类之一。如此庞大的采购规模,对汽车市场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与此不相匹配的是自主品牌所占比例仅在5%左右。”
汽车业资深媒体人、高级记者程远说,中国汽车市场是世界上品牌最多的市场。2007年底特律车展上展出的品牌是51个,而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的汽车品牌是84个。可见中国的汽车市场聚集了几乎所有的国际主流汽车品牌。
祁玉民曾质疑“同质不同价”,同样品质的汽车,质量一样好,甚至配置还要高一点,价格却要比人家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以大众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长达20年的暴利,当年刚到中国的大众只有1.6亿元的注册资本,发展到今天几百亿元的规模,这几百倍的资本增长从何而来?都是中国消费者做的贡献。
但同时我们的自主品牌失掉了发展机会,进入市场不得不以低价形式出现,没有利润汽车企业就很难提升自己,技术的提高、设备的更新都没有源泉,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自主品牌竞争不过跨国公司拥有的合资品牌。
在自己家门口的主场竞争不过跨国公司,这就是我国自主品牌一直以来面临的尴尬处境。这一状况虽然目前已有所好转,但自主品牌要想真正赢得主场优势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家门口打赢“保卫战”
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这顶桂冠从2009年第一季度就戴在了中国汽车市场头上;全球汽车产业的重心开始转向中国;今年我国汽车产销将超过1200万辆,汽车社会即将到来;国家出台了各种刺激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
自主品牌凭借诸多东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今年上半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仅占29.45%的比例来看,自主品牌在自己的家门口并没有赢得应有的主场优势,受益最多的还是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自主品牌在自己的本土竞争不过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现在跨国公司都把市场重心转向了中国,在地理上占有主场优势的自主品牌理应成为中国市场的主角,而不是配角。
程远说:“如果中国的国土上,有一半的车都是外国品牌,我们还在说自己是汽车强国,应该为此感到羞愧和脸红。”
程远认为,我国是不是汽车强国,主要看自主品牌占多大比例,市场占有率达不到80%,就不能说是汽车强国。“必须是自主品牌为主,否则,我们就仅仅是一个‘车贩子’。”
江淮集团董事长左延安认为,汽车作为大产业来讲,不仅是企业间的利益之争,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实力的较量,是国民与国民之间的较量。
长安集团总经理徐留平认为,发展自主品牌已迫在眉睫,否则,我国汽车产业就会陷入空心化的危险境地。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