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规范评审专家的管理和使用”系列报道之一
数量不足问题长期存在
“说起来惭愧,由于评标活动必须由评审专家来完成,因此在专家的抽取过程中,我们抽不到有些类别的专家时,有时只能选择抽彼类项目的专家来评此类项目。”一位省级政府采购中心如是对记者说。
甘肃的一位从业人员则表示,“在组织采购评审时,随机抽样选择的余地很小,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比如在医疗器械采购中,在一些边远地区更是如此。因此,采购活动被采购人(医院)牵着鼻子走的情况时有发生。”
“专家库中的专家人数是否充裕,类别是否齐全,是评价一个专家库建立成功与否的一个必备要件。”河南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专家库中的专家资源不足是《政府采购法》实施之后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类别,在长期的只进不出的政策下倒是凑足了数量,但是质量上却没有得到保证,比如,为了评标费,该回避的项目不回避、评标时不仔细评审投标文件,而是抄袭他人的打分等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何红锋认为,如何建立一个真正能保证政府采购活动顺利进行的专家库不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业经验和职业道德难两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地方在专家库的建立中对专家入库都有很高的要求,如要求提出申请的专家必须是“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8年,具有本科(含本科)以上文化程度,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精通专业业务,熟悉产品情况,在其专业领域享有一定声誉”,不满足此要求的将被拒绝。
对此,业界专家表示,专家不一定必须满足此项要求,有一技之长的专家也可吸纳进专家库。这种做法并不违法《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此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在相关工作领域有突出的专业特长并熟悉商品市场销售行情,且符合专家其他资格条件的,可以在经财政部门审核后,认定为评审专家。
征集专家时,除了职业道德外,应该更多地考虑专家是否有某方面的特长,而学历及足够的从业经验不应该成为专家入库的“拦路虎”。能力和职业道德才是入库的关键因素。
专家不专 谈判苍白无力
江苏省省级行政机关政府采购中心主任尹存月介绍,目前,“专家不专”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直接了解各种产品变化、掌握各种最新技术方法的当属第一线的技术工程师,他们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说是最理想的专家人选。但这类专家往往因为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参加评标,而可供抽取的人数只占专家总数的20%左右。
据了解,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不少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还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抽了整整一个下午的专家,却没抽到法定数量的专家。
“担任重大课题的一些一线专家往往请不动;许多年轻的专家身兼数职,天天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有评审专家头衔,但却没有时间参与政府采购评标。倒是那些在某个专业岗位上退休下来的专业人士,积极性非常高。每次抽到他们,他们都会欣然同意,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余热又得到了发挥。”尹存月强调说,“但他们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理论上,都相对滞后,专业性不强使这部分评委在评审过程中略显力不从心,和供应商进行谈判时语言也有点苍白无力。”
专家兼职“出场”成问题
“抽取评审专家不能提前太久的时间,但由于评审专家的工作都是兼职的,前一天抽取或是提前一两个小时抽取,很多评审专家都有了别的安排。目前,各级政府采购专家库中的评审专家不少是高校教授,如果评标当天他们正好有课,如果不提前通知,他们是没办法通过调课的方式来参与评标的。”湖南省省直机关政府采购中心主任邓东亮如是说。
因此,以尹存月为代表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专家库的建立可以效仿美国,推行评审专家职业化。“建立一支全职的评审专家队伍也是一种尝试。政府采购相关部门可以与人事部门协商,从各个部门、各个基层抽调部分‘精兵强将’,组成专业、全职的评审队伍,赋予其固定的工作职责,定期考核,为政府采购评标结果的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尹存月说。
专家老龄化难与时俱进
“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专业人士积极性虽然很高,对专业也了解,但往往对法律程序不清楚。”四川省的一位从业人员如是说。而湖北省的一名从业人员则表示:“随着电子化政府采购的逐步推进,电子化评标已经进入我们的视野。一些年龄大的评审专家不会用电脑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有些行业发展很快,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专家思维和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发展,要胜任评审工作有些力不从心的。如IT行业,产品升级换代如此之快,怎么让年纪大的专家去快速把握。”
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评审专家的征集应该避免老龄化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河南省财政厅在评审专家的征集过程中已经予以了考虑。在其出台的《河南省政府采购专家库管理操作规程》中还对评审专家的年龄做了限定--年龄原则在65岁以下。对此,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专家也要与时代接轨,必须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像计算机这样更新换代比较快的采购项目。如果评审专家的知识结构老化,很可能造成评标结果公平性、科学性、合理性的丧失。
各地探索见成效
以上五个问题在目前我国评审专家的管理和使用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何化解这些问题,各地方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据了解,在专家的分类上,有的地方是按照政府采购目录进行分类的;有的地方则按照财政部印发的《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中所列货物类、工程类、服务类采购项目进行征集。业界专家建议,专家库中的专家应该按每大类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如医疗设备可分成生化、影像等小类。
针对目前专家资源匮乏的问题,尹存月建议,建立相邻省市评审专家的共享机制。一位业界人士甚至说,可以考虑在一定区域内甚至是在全国实行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资源共享。
据了解,目前,河南省的做法是:财政厅按照“统一建库,属地审核,分级管理,资源共享,随机抽取,管用分离”的原则,建立全省统一的政府采购专家库,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建立分库,专家库的管理和使用全部通过网络实现。
东北三省2007年底决定建立省会城市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三市远程评标系统也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大胆尝试。湖北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管理处处长魏承玉也透露,该省也正在向专家资源全省共享的目标推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专家资源共享不仅可以解决专家数量有限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降低同一类政府采购项目中同一专家出现的频率,避免投标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左右专家的意志。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