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中包含着支持国货、支持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等众多政策功能,但是在落实中却经常会出现国货不适合采购人需求的问题。但是采购人的应用需求中并没有政策功能,比如出于教学需要,普教、高教依旧对国际品牌的Office和数据库有着巨大需求,国货自然只能靠边站。也正是采购人使用需求中的倾向性使得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面临难产。
需求倾向决定采购
政府采购要求支持国货并扶持民族企业发展,那么为什么采购人还要指定采购进口品牌的IT产品,甚至不给民族品牌产品一点机会?
政府采购讲求适用和低价两大原则,其中性能适用是基础,因此也有不少采购人以适用性为标准违规指定产品。采购人往往会以采购或使用习惯、业务连续性等原因对相关产品进行指定。但也绝非指定背后都有猫腻,国货不符合需求的情况也确实时有发生,其中采购人需求和政策功能相矛盾是重要原因。
上海市政府采购中心秦志龙说:“《政府采购法》明确禁止指定品牌。采购的前提条件是满足采购人的使用需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采购人指定品牌和产品的做法确实是出于对产品适用的需求。有时候国产品牌产品不是不好用,而是不适用,采购人的需求往往也是合理的。以软件产品为例,因为教科书上教的是微软Office,国产Office就不被算作是满足适用的产品,所以最后必然会采购那些进口品牌的产品。”
对于采购人的需求偏好,厂商也充满了无奈。红旗中文2000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才勇向记者表示,长期以来的使用习惯是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一直以来国外软件巨头在中国教育市场投入很大,也拥有大量用户基础,这导致中国的教育市场上几乎没有软件可选择,每种软件几乎都只教一种品牌的产品,但是在欧美国家的电脑教育往往会有几种开源软件可以选择。”胡才勇如是说。
改革应自上而下
不论是使用习惯还是历史问题,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已经在市场上证明了自己的性能并不逊色于国外品牌产品,那么这些产品又该如何进入政府采购市场,感受政策功能带来的实惠呢?
胡才勇表示:“采购人自己提出需求往往难以解决问题,自上而下通过政策引导才能落实国货在政府采购中的优先地位。决定采购人使用某种软件的往往就是政策,比如教科书或者教学大纲,采购人是根据它们来确定使用需求的。教材体系不改革,采购人就不可能改变使用需求。如果自上而下引入开源软件教育,并且在计算机考试中规定考开源软件,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落实就算是得到了相关政策的引导,如果应用指定了使用某一种产品,政府采购就没有了选择余地。”
政策需联动
毫无疑问,政府采购作为采购产品的落实环节,需要采购人在提出需求的环节消除倾向性,决定采购人需求的相关政策规定也必须公平、公正。如果相关政策规定要求或引导采购人只能选择某一品牌的产品,那么政府采购中政策功能的落实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保定市政府采购中心的王庆州表示:“采购人的需求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影响,教育领域的软件、硬件需求受到教育行业相关规定的影响,经常出现各类专业考试和资格认定决定了采购人只能采购某一种产品的情况。政府采购要落实政策功能,需要决定采购人需求的相关政策联动。如果相关政策限定了产品需求,就会有不少产品完全丧失了进入市场的机会,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就难以落实。”
胡才勇对相关政策联动解决采购倾向问题表示支持:“现在不少行业政策和规则使IT产品在一些市场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条件和环境。其实各个部门联手打造公平的IT产品使用环境并不是一件难事。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协调,确定需要哪些性能的产品,而不是确定品牌或产品,这样就能给采购人更多的选择。最多三年时间就可以改变相关政策影响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的问题。”
短 评
政策完善需要时间
目前我国确实存在着不少采购人指定品牌、产品或供应商的情况,但是相关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也是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某一政策规定采购人必须使用某一产品,这一产品就成了采购人的需求,在政府采购中自然就只能指定这一产品,这种指定不由采购人决定。
我国《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还不到6年,而相关法律的制定时不可能前瞻性的考虑政府采购问题,才造成了政府采购被动指定品牌、产品的问题。并不是这些法律、制度不调整,而是调整需要时间去规划和适宜的时机。
调整法律、制度不是儿戏,往往涉及数百万人的生活和数以亿计的社会资产问题,任何一个小的修改和调整都需要进行反复讨论和考证。
尽管目前政府采购中因为政策或制度之间项目矛盾而影响了效率,但是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的进步,矛盾也必将随之消除。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