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宾市高度重视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多次莅临交易中心现场专题研究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治理,全市上下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坚持以“制度+科技”改革创新为引领,纵深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工作,切实维护公开、公平、公正及诚实信用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环境。
一、强化制度机制创新,源头遏制腐败滋生。
(一)健全信息核验机制,强化源头管理。聚焦行政监督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文件事前合法性审查调整为事后备案,招标文件编制质量不高、不合理不合规条款层出不穷等问题,建立交易信息核验机制,组建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资产资源等三个交易信息核验工作组,对各类交易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进行形式核验。既有效降低了招标文件补遗率高、评标委员会对招标文件提出的质疑率高、项目流标率高的问题,切实提升了招投标质效,也有效降低了招标文件“量身定做”的风险,促进公平竞争,优化了营商环境。
(二)建立推行“三个同时”工作机制,降低“勾兑”专家成功机率。聚焦多个项目开标时间不同、抽取评标专家时间不同、评标专家抽取区域不同、评标专家进场时间不同,招标人(招标代理)或投标人与评标专家利用“时间差”和“信息差”进行围标串标的问题,推行工程项目“三同时”工作机制;项目开标从传统的同一时段“一厅一标”到目前的“一厅多标”,实现每个开标日原则上至少5个项目开评标且“同时段开标、同时段抽取专家、同时段专家进场评标”,有效遏制投标人(或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与评标专家根据进场时间点断定评审项目,从而针对时间点不同进行“点对点”的勾兑,开展不公平公正评审“左右”评标结果的现象发生。
(三)健全小额工程交易制度,构建公开透明服务体系。聚焦非依法招标采购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分散难寻、选取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服务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税收易流失、质量难保障、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财政预算资金在10万元以上(含本数)且100万元以下(不含本数)、国有企业和村(居)民委员会使用财政性资金20万元以上(含本数)且400万元以下(不含本数)的小额工程纳入我们开发建设的“宜宾市小额工程电子交易平台”实施公告发布、企业选取、签订合同、履约评价等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实现交易主体“零接触”、交易过程“全留痕”、监管部门“在线管”。
(四)不断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积极开创电子保函“宜宾模式”。聚焦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企业资金负担大等问题,宜宾市依托电子信息技术,推进电子保函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推广应用。狠抓落实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业务工作,完成电子保函平台搭建,不断提高电子保函替代保证金比例,切实为企业减负纾困。
二、强化科技技术创新,有力斩断违法违规链条
(一)推行“开标信息延迟推送”阻断“勾兑”机会。聚焦多起“职业串标人”在工程建设项目开标唱标环节,通过公布的投标人报价信息计算投标人报价得分及排名并进行围标串标的问题,全面推行开标信息延迟推送;在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开标系统中,不显示除本投标人之外的报价信息,并将开标详细信息(含投标人信息、报价信息等)在评审结束后推送至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四川省)对社会公众进行公示。
(二)推行“暗标盲评”评审因素拆分模式遏制“勾兑”专家。聚焦专家串通、业主代表暗示诱导及投标文件打记号等乱象,通过技术优化,对全市依法必须招标工程建设全领域项目“主观评审”部分投标文件进行格式“固化”,对“暗标盲评”部分多个评分小项进行拆分,并将拆分后的每一评分小项投标数字代码随机打乱推送至专家进行“盲评”。在盲评过程中,每一位专家每一小项评的究竟是哪家投标人没有任何人知道,只有在评审结束后评标系统将“盲评”部分投标单位数字代码进行“还原”,与“明标”部分形成完整、可见投标人信息的评标结论,有效遏制专家“熟人效应”与投标人打记号、做标记等情况的发生。目前,宜宾市的工程建设项目已经实现“暗标盲评”全覆盖。
(三)推行“工位制”分散评标杜绝“勾兑”条件。聚焦同标室同项目专家通过手势、暗语等影响独立评标的行为,开发建设“评标工位随机分配系统”与“评标工位呼叫服务系统客户端”,通过工位系统随机对当日多个项目评标专家工位进行随机分配,通过“呼叫服务系统客户端”实现同一项目不同标室评审服务规范有序、监督过程全程留痕的公正评审,有效遏制了专家群体“肢体接触”“咬耳朵”等情况发生。
(四)推行智能化监管提升监管及时性。聚焦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内高投高中、高投低中、低投高中、投标人抱团违法违规等问题,构筑以集数据分析、模型监测、智能预警、智能识别、分类处置为一体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智慧监管平台”,细化风险预警指标 项、设置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对不同投标人在同一项目中触发的预警情况进行即时分析预警,并将相关预警信息及时移送相关行政监督调查处理,严厉打击串标围标、围猎专家等违法违规行为。
(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来源:四川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