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软件的成本由开发成本、维护成本两部分构成,部分供应商为了占领市场,故意压低成本投标,以低价中标。随后,这些供应商会通过在系统开发中设置技术壁垒、制造互通难度等方式, 对整个系统开发项目进行制约,利用维保、二次开发陆续收取后续成本。
腾讯云1分钱中标预算495万元的厦门政务云之后,本就饱受争议的“最低价中标”又掀起了更大范围的讨论。
1分钱的报价,属于无可争议的低于成本报价,无论人工成本、技术成本均远高于此。依据《招标投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低于成本竞标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投标无效。不过,腾讯的报价并未被视作无效,依然中标。
需要指出,按照合同内容,腾讯中标价低于预算价的80%,中标时还需要交纳“低价风险金”,风险金数额等于预算价减中标价,也就是说腾讯还需要向厦门政府缴纳495万元“低价风险金”。
新兴的云计算行业,在招投标领域或许将步电信业后尘。这个行业中,赠送、1元中标、超低价中标司空见惯,去年年初中国联通的4G基站招标中,仅花费4亿就购买了价值130亿元的设备,大多云计算公司担心,“这是否会成为云计算行业的常态?都这么干的话没人能玩得过巨头了。”
一期亏本,二三期赚
2016年初,北师大教授曾撰文《最低价中标是貌似善举的恶性》,陈述种种低价中标的弊端,2017年两会,有建筑业内资深人士呼吁取消“低价中标”。
过去多年中,低价中标属于整个招投标行业的常态,但因为“低于成本报价”被视作无效的投标却少之又少。
2016年1月,某市医院采购医嘱系统实施政府采购,三家供应商报价分别为1000万、800万、5万,评标委依据《招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认定报价5万元的公司报价低于成本价,投标无效。
这是中国政府采购网上为数不多公示的因为低于成本报价被无效的案例。一位天津政府采购中心人士撰文指出,“超低价往往出现在软件系统采购项目”。系统软件的成本由开发成本、维护成本两部分构成,部分供应商为了占领市场,故意压低成本投标,以低价中标。随后,这些供应商会通过在系统开发中设置技术壁垒、制造互通难度等方式, 对整个系统开发项目进行制约,利用维保、二次开发陆续收取后续成本。
事实上,电信行业普遍如此,首次集采时,厂商均会爆出接近0元的价格以跑马圈地,但后续扩容、维护时,运营商则被设备商绑架,在维护、扩容时只能听命于设备商,后者逐渐收回成本并盈利。虽然运营商经常通过互通测试推动互通标准,但仍然改变不了“被绑架”的命运。
此外,一位云计算公司人士举例称,2016年1月,中兴通讯旗下中兴软创新以0.01元中标公安网即时通信系统,2016年4月,中国移动1元中标温州政务网,“电信企业到了云计算领域一样擅长这些”。
在云计算领域,首期中标者在后续扩容中依然享有优势。同样以厦门为例,2015年,厦门招标电子政务云平台,厦门信息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395万元中标,后续两次的扩容招标中,中标者依然为厦门信息港。
不过,相比于电信行业,云计算行业的超低价中标还尚未成风气。知名招标信息服务平台“剑鱼招标订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云计算领域公开招标项目2867个,总中标金额141.95亿元,其中疑是低价中标的项目有8个,占总项目的0.28%。该数据统计了国内482个政府、央企采购平台、网站数据。
“按需付费”推进难
与腾讯云1分钱中标同时引发关注的,还有一起0元中标项目——电信、移动、云赛智联0元中标1200万上海市电子政务云项目。不过,需要指出,这并非真正0元中标,而是按需付费,政府部门采购时无法确定后期使用量,会根据中标时确定的单价,根据后续使用量计费。这也是云计算的优势所在,可以实现弹性计费,真正节省政府采购成本。
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厂商在推动政府采购云计算时就一直在倡导“按需付费”模式,可以节省大量的闲置资源,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但是,记者从中国政府采购网统计,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涉及政务云的中标项目共计184项,总中标金额14.8亿,其中按需付费的中标项目只有8项。大部分按需付费项目未公布各项产品的单价、计费标准。
目前,绝大多数云计算公司公认未来属于公有云市场,但国内的政务云项目仍以私有云为主。 一位长期为政府部门策划云计算建设的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公有云已经得到很多认可,但在地方政府眼里仍然是新东西,他们更能接受自己能看到的项目,所以仍然坚持自己投资机房、自己建设、自己布网络。当然,考虑得更多的还是自己在本地投资,能拉动本地GDP,也是地方保护的一种。”
在184个政务云案例中,记者发现,在山东、江西、宁夏、福建、浙江、重庆、广西等多个公开招标政务云的项目中,中标者几乎全部为本地企业,有的企业为系统集成商,有的则是本地云计算公司,仅北京、广东存在部分外省企业中标。一位参与多地云计算项目的企业高层告诉记者:“到哪里的政府项目,基本都绕不过去当地企业,都要把他们拉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