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走向微妙 经济增长稳定是关键
http://scbid.com/index.php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04日
项目名称:
货币政策走向微妙 经济增长稳定是关键
-
所属地区:-
-
所属行业:-
-
截止时间:2011-09-10
自7月以来,内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续3个月超过3%的通胀警戒线。专家分析指,在近年内地“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货币发行量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需求,到今年第三季度末超发货币将近43万亿元,货币“洪水”已成为内地通胀风险和预期持续高涨的根源之一。有学者称,央行应继续紧缩货币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通胀资产泡沫,明年货币政策取向料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央行也表示,要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内地最新经济数据显示通胀压力正与日俱增。9月中国CPI同比上涨3.6%,创23个月新高,当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高达8%。市场预计,10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达到或超过4%。此外,宏观经济先行指标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7%,连续3个月环比回升,消除了市场对经济探底的担心。但10月购进价格指数为69.9%,环比上升4.6个百分点,创下半年以来新高,增大了通胀压力的预期。
与此同时,美日等国家继续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亦令中国所面临的输入性通胀的困扰加重。美联储近日继续讨论进一步的宽松政策;日本银行10月28日宣布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继续维持在零至0.1%的水平,并将以固定利率、资金供给担保等形式为市场提供30万亿日圆流动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表示,充足的流动性会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作为原材料进口大国,中国难以独善其身,输入性通胀压力骤增。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此前在108届广交会上也表示,美元发行不受控制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胀冲击。
至于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学家普遍的观点是,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超发加剧通胀压力。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坦言:“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周刊》引述数据称,内地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之间的比例越来越大。到2009年底,中国GDP为33.54万亿元,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M2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截至今年9月末,M2余额已达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都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结果,“多余的钱在市场中乱窜,多年累计起来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
央行昨日发布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尤其是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的强烈预期下,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这种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此外,中国还存在结构性的价格上行压力。报告表示,未来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前瞻、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专家李健指出,今年央行制定的信贷投放目标为7.5万亿,M2增速始终保持在18%以上,货币政策仍属“宽松”,而非“适度宽松”。从第四季度开始,央行应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微调,转向执行真正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收紧银根。
来源:上海证劵报